1.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写到崇祯煤山自杀就戛然而止,让许多人抱有遗憾,虽然崇祯自杀似乎大明王朝也终结了,但实际上当时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明朝的管辖之下,拥有近百万的大军,最终却依然败给了人数远远少于自己的满清,在大明和清朝交替的夹缝中短短存在了18年的南明,为什么当年明月却无心涉足。
直到我看了顾诚老先生写的《南明史》才明白其中缘由,经过了满清的清洗,南明史被涂改淹没,让人难以看清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段历史有太多的谜题,我们仅仅记住了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忠臣义士史可法、民族英雄郑成功、闯王李自成,这段历史模糊而复杂,有顾诚现实的《南明史》珠玉在先,再写也无法超越,不如放弃。
顾诚是当代公认的明清史大家“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顾诚治史的真实写照。顾诚从26岁在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馆整理档案开始,就与明史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大学毕业开始研究明史,从此开始了一条漫长的明史道路。
2.
命运兜兜转转,顾诚对明史的钟情却半分未减,业余时间全部用来研究明史,他的首要成果就是《李岩质疑》,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这个问题的材料和基本论点早已形成,当其发表,由于观点新颖、立论有据,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注意。
随后顾诚又出版了《明末农民战争史》,内容到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覆亡为止,一部完整的南明历史面世让人迫不及待。
但短短的南明历史覆盖面广,历史进程和人物头绪纷杂,且大量资料被毁灭,留下来的资料又因为各种顾忌,不能据事直书,顾诚查阅了大量的档案、文集、私家记述、地方文献,甚至多处实地考察,《明末农民战争史》出版十几年后,《南明史》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有人说顾诚十年磨一剑,但只有顾诚知道自己在《南明史》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各个图书馆翻阅资料。一个馒头、笔记本、稿纸就是一天的准备,查阅以及记录抄写掌握的史料规模,已经大大超越了国内外已经出版的南明史著作。
但顾诚穷根究底,反反复复查找资料,章节改了又改,在《南明史》的后面,参考资料目录都整整罗列了五页多达500多种。恰是这样倾注一生心血的《南明史》,今天才能让我们读起来如此的荡气回肠,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3.
顾诚的《南明史》从大顺军攻克北京,以及随之而来的清兵进入山海关问鼎中原,一直到康熙三年(1664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崇祯皇帝在北京的明朝已覆灭,但明朝政府仍然控制着江南的半壁江山,复兴明朝的旗帜在南方展开。
但《南明史》并不仅仅局限于南明帝位的继统,而是着眼于全国形势的演变,分为三条线:朱家王朝的遗族以及围绕其的汉族官僚集团,南明短短的时光里,不是团结一心奋力抗敌,而是在不断内斗,严重内耗分散、抵消了抗清力量;多尔衮、福临等满洲贵族以一种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兵力和后备兵员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最终入主中原;最重要的一条线是以大顺军余部,大西军余部“海寇郑成功等抗清民众的艰辛路程。
对于朱家王朝最后的更迭,顾诚怒其不争;侵略的满清统治者,顾诚无情鞭挞;而对于农民起义军顾诚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4.
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有着百年一遇的名将左良玉、李定国、郑成功......有着一次又一次的好运气,却因为人性中那些贪婪、权欲、妒忌......的劣根,一次又一次陷入内斗,不是一致对敌,而是对向自己的战友。
这些窥探到的人性之暗,也让我们从《南明史》中看到了顾诚对某些历史人物颠覆性的评价,最经典的要数史可法。作为和文天祥齐名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一生廉洁奉公,处逆境而宁死不屈,困守扬州孤立无援,亲率部下防守扬州最险要的地段,多次拒绝多铎的劝降诱惑。
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史可法写好遗书,安排好后事,义无反顾上战场,誓与扬州共存亡,城破后欲自杀被救,面对多铎的诱降表示“头可断,身不可屈”,最终英勇就义。
史可法坚贞不屈的精神一直激励后人,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值得我们学习,但顾诚却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的笔下,史可法缺乏雄才大略,狭隘的执政思想导致政权选择一错再错。在拥立新君上优柔寡断,拥潞、拥嫡左右摇摆,最后竟然想去广西迎来桂王,想处处应付、八方妥帖,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最终错失良机,造成福王登基,四位拥立武将形成四镇格局,为内斗埋下祸根。
在针对李自成和满清的问题上,史可法主张采取“联虏平寇”,希望利用满洲的军力消耗李自成,待两败俱伤再一举歼灭,这纸上谈兵式的决策本质上导致了南明王朝的覆灭。
最后的扬州苦守城、留遗言、拒投降说到底是史可法自己对敌人意识不足,一味苟且偷安,妄图左右平衡却兵败垂成后的最终选择。是民族英雄也是一个庸碌、失策又顽固胆小的官僚。
后记:
人性该有多荒唐,原本可以翻盘的南明,就是在这样复杂的人性斗争中,不断内耗,顾诚是带着怎样不甘的情绪,投入到这段屈辱的历史中,所以他的《南明史》一出版,97年卖完一度绝版,旧书网炒到四五百一本,还好,25年后《南明史》再度回归,某瓣评分9.3,赶紧收藏一套,治低血压的良药,保证看完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