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血青年到革命者
何挺颖,又名科生,字策庸,于1905年5月11日出生在陕西南郑县(今汉中市南郑区)汉山镇何家湾村。
他的父亲何根山,是一位老师,曾在汉中汉南学院教书,是一位进步的知识分子,主张科学救国。
1925年,何挺颖考入为了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他在学校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
“缪斯女神吾所爱,赛斯先生国所需,
渊明若处荒年世,应不种秫而种粟。”
那时的他认为国家贫穷落后,主要是因为科学不发达,所以他要学好数理化。
然而,残酷的现实让他痛苦反思。五卅惨案,让他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的残暴,他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
他怀着满腔怒火写下了这首诗:
“南京路上圣血殷,百年侵略仇恨深。
去休学者博士梦,愿作革命一新兵。”
何挺颖
何挺颖不顾老师的反对,转入了上海大学社会系,开始接受进步思想,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1925年6月,何挺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受党的指派,在李品仙部担任团指导员,参加了北伐战争。
1927年,何挺颖担任连指导员。同年7月,他接到中央通知,去参加南昌起义。何挺颖回到警卫连,在团长卢德铭的带领下,向江西挺近。
途中得知南昌起义的队伍已经南下,何挺颖便奉命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连党代表。
秋收起义
“三湾改编”的高参
1929年,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永新三湾驻扎下来。当时,部队连续作战,长途跋涉,又缺少粮食和药物。战士们忍受着饥饿、疲劳和伤病,士气十分低落。
尤其是芦溪受挫以后,一些人认为失败已是定局,于是不辞而别,背弃了革命,甚至有的人叛变了。有一个排,在排长的唆使下,利用放哨时机,把人给拉走了,还把武器都给带走了。
张宗逊回忆说道:
“秋收起义后,部队遭到了几次挫折,战斗减员很大,加上长途行军转移,病号很多,特别是当时政治思想工作薄弱,军心涣散。”
秋收起义的部队从5000余人锐减到不足千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各个军事主官自作主张,不听从指挥员,党对这支部队缺乏有力的领导。
看到这种状况,毛泽东一直焦虑不安。从文家市出发后,他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办法,来有力地掌握这支部队。
在第1团担任连指导员的何挺颖,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所在的连队,政治气氛比较浓厚,没有一个士兵逃跑,干部和士兵也都非常尊重他。何挺颖在政治工作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方法。
何挺颖剧照
有一天上午,毛泽东找到何挺颖,两人促膝长谈。毛泽东说道:
“工农革命军历经磨难走到了今天。俗话说得好,一个人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才是好汉。一支队伍也是这样,胜得起,败得起。我们现在还有八百余人,可是怎样才能不让这支部队垮掉呢?”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啊!
何挺颖也早发现了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回答道:
“部队连续打了败仗,也就剩余这么多人和枪。我看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支队伍失去党的领导,最大的问题是党对队伍的领导权问题。”
毛泽东继续说道:
“这次武装暴动的失利,就体现出党对这支队伍的领导问题,军事主官各行其事。今后必须树立前委的领导力,一切行动听从前委的指挥,不允许他们阳奉阴违。可是怎样才能树立前委的领导呢?这不是一个命令就能解决的问题。”
何挺颖声音不高,但很坚定地说:
“这恐怕就要从军队中的党组织来考虑。队伍的党组织太少了,根本就抓不住部队。”
这句话让毛泽东似乎发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说道:“你过去当过团指导员,也曾经担任过连指导员,你认为怎样才能抓住部队呢?”
剧照
何挺颖说道:
“我们队伍里不是没有党的支部,只是太少了,一个团才有一个,连队里没有,这就抓不住士兵。我看要把党的支部建立在连队,班、排也要有党的小组,凡队伍里的大事情,都要经过支部和党委来决定,这样才能有保证。”
毛泽东激动地说:
“一个人活着要有灵魂,一支队伍也要有军魂。我们的魂魄就是各个党支部,要把支部建在连队上。”
这次谈话,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开创了中国人民军队发展的新征程。
在三湾改编的过程中,何挺颖积极协助毛泽东开展工作。
首先是组织上的改编。部队由原来的一个师编为一个团,即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
其次是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班里有了党员,排里有了党小组,连里有了党支部,营以上有了党委。从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毛泽东后来曾经说过:
“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在部队中实行民主主义制度。因为队伍里有从旧军阀过来的军官,他们身上的旧习气还存在,打骂士兵,官兵关系紧张。
实行民主制度,建立了士兵委员会,消除了打骂士兵的现象,士兵都很满意,部队的士气也越来越高涨。
三湾改编
茶陵解危,免遭失败
为了进一步开创和扩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革命军来到了宁冈县的古城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毛泽东带领何挺颖和张子清的三营在遂川大汾打游击时,遭遇到地方武装的袭击,队伍被分成了两部分。
何挺颖和张子清转移到湖南桂东一带继续开展游击战争。当他们来到赣南崇义一带后,恰巧遇到了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的余部。
何挺颖和张子清向朱德、陈毅汇报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情况。按照朱德的指示,何挺颖和张子清率领三营返回湘赣边界。
何挺颖故居
行至茶陵边境时,忽然听到枪声。经过打听才得知,湘敌吴尚正在进攻已被工农革命军攻占的茶陵。
三营立即增援茶陵。何挺颖率领一部分战士进攻城南方向的敌人,张子清率余部进攻城西方向的敌人。
敌人正在攻城时,突然身后传来枪声。敌人乱作一团,迅速逃跑了。三营进了城,找到了团长陈皓和一营党代表宛希先。
何挺颖等人一致认为,敌人还会进攻茶陵。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应该放弃茶陵,回到井冈山。
团长陈皓则坚决反对。原来陈皓已经有了要叛变投敌的想法,他要投靠湘南的十三军军长方鼎英部。
在众人的强烈建议下,陈皓担心阴谋暴露,于是提出“南撤”,企图靠近湘南。
情况紧急,何挺颖等人暂时接受了陈皓的命令,希望一边打游击,一边向井冈山方向转移。
部队到达湖口后,因为连续作战,战士们已经非常疲惫,部队进行了休整。
等到再次出发时,团长陈皓强令部队往南撤退。何挺颖等人强烈反对,同时派人火速去找毛泽东报告。
毕竟陈皓的职务要高,握有军权,部队只能向南行进,工农革命军面临着改弦易辙的巨大危机。
毛泽东率部星夜兼程,终于赶上了南撤的部队。当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会议,何挺颖等人在会上揭露了陈皓等人的所作所为。最后决定部队明天回井冈山。
为了安抚部队不稳定的情绪,何挺颖等人又连夜召开了连队会议,传达了会议精神。就在这时,执勤的战士截获了一封信,是方鼎英派人送给陈皓的复函。
在证据面前,陈皓承认了一切,最终被枪决。
何挺颖故居
勇敢作战,战果累累
井冈山的冬天非常寒冷。为了解决部队的棉衣问题,毛泽东和前委的其他同志们决定攻打遂川。
遂川的靖卫团头子叫肖家壁,是个大恶霸。他投靠了蒋介石,无恶不作,残害革命群众。去年,工农革命军在遂川大汾打游击时,肖家壁带着地方武装,突然袭击,使我军遭受了损失。
在工农革命军的进攻之下,肖家壁逃跑了,我军进入遂川城。
何挺颖立即协助前委书记毛泽东,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何挺颖还起草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纲领》。
1928年2月,江西军阀朱培德调集军队威逼遂川,“围剿”工农革命军。
敌人先是攻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新城。新城,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如果敌人以此为据点,就会时刻威胁着红军。
2月17日,前委召开了军事会议,研究部署了攻打新城的方案,一定要打赢这一仗。
18日下半夜,何挺颖和张子清带领一团,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从茅坪出发,星夜兼程,一路急行军,奔向新城。
黎明时分,红军已经到达指定作战位置,包围了新城。
战斗打响后,何挺颖带领三营的战士奋勇攻城,一举攻下新城。此役,共歼敌600余人,击毙了敌军营长王国政。
1928年4月底,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6月中旬,蒋介石调集江西、湖南两省十多个团的兵力,“围剿”井冈山。
蒋介石命湖南守敌吴尚第八军一部,由茶陵经酃县向井冈山进攻;江西守敌杨池生第九师和杨如轩第二十七师,由吉安取道永新进逼井冈山。
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毛泽东命令何挺颖带领红三十一团一个营佯攻酃县。
红军攻打酃县的消息吓坏了湘敌,也让赣敌急忙部署兵力于永新县城。
针对敌人的部署,红军做了有针对性的作战方案。
6月23日清晨,战斗打响了。杨池生的九师二十七团凭借优良的装备,从龙源口村直扑新七溪岭的制高点———望月亭。
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朱德和何挺颖指挥红军战士英勇作战,始终把敌人挡在望月亭。
在老七溪岭,红二十八团与敌二十五团、二十六团展开了激战。红二十八团在团长王尔琢的带领下英勇奋战,使得杨如轩丢下残兵败将,逃往永新。
敌二十七团得知老七溪岭兵败,也无心恋战,朱德、何挺颖抓住时机,发起猛攻。下午三点左右,敌二十七团全部被歼。这就是红军史上有名的“龙源口大捷”。
新城内的残敌看到大势已去,匆忙弃城而逃,红军第三次攻克了永新城。
在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发现一门打坏的迫击炮,还有三颗炮弹。后来这门迫击炮在黄洋界保卫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黄洋界保卫战大捷
何挺颖不仅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也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而其指挥的黄洋界保卫战大捷,也是井冈山斗争中辉煌的战绩。
1928年,“八月失败”后,毛泽东亲率红军31团3营前往湘南迎接队伍归来。何挺颖带领朱云卿、陈毅安的31团1营和袁文才的32团留在井冈山保卫革命根据地。
8月底,国民党湘军吴尚部、赣军王均部趁井冈山兵力空虚之际,纠集四个团的兵力来进犯。其中,湘军三个团由酃县、茶陵方向进攻黄洋界。
面对兵力和装备都优于我军的敌人,何挺颖周密做了部署。
红军深入发动军民削竹钉、垒木头、搬石块、修战壕、筑工事,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8月30日上午,湘军三个团直扑黄洋界。在何挺颖的指挥下,守山军民与敌人展开激战。
当敌人走进草丛时,许多湘军双脚被竹钉刺穿,痛得乱叫。有的军民搬起石头,狠狠地砸向敌人,湘军头破血流。有的军民推动垒木,敌军狼狈逃窜。
中午时分,疲惫不堪的湘军只得退回山脚下伺机反扑。
何挺颖异常冷静,利用这段时间,指挥井冈山军民加固工事,做好新的战斗准备。
下午四时左右,湘军开始了第四次攻击。何挺颖使用了那门迫击炮,可是,前两发炮弹都是哑炮,直到第三发炮弹才击中了敌军指挥部。
顿时,湘军乱作一团、落荒而逃,红军则乘胜追击。
赣军比湘军来得晚些。当他们得知湘军惨败后,也仓皇撤退了。红军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何挺颖故居
毛泽东回到井冈山后,听了何挺颖的汇报,非常高兴,欣然赋词《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英年早逝,毛泽东痛失爱将
1928年底,何挺颖同志担任28团的党代表兼党委书记。
何挺颖来到28团,始终坚持正确的建军路线,加强党的教育,亲自给全团的党支部委员和各连、营代表及政治干部上课。
由于他重视指挥员的政治思想工作,该团的政治气氛很快焕然一新。
1929年1月14日,何挺颖随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
1月24日,红军在大余同敌人开展激烈的战斗,战斗中何挺颖不幸身负重伤。
毛泽东对挺颖的伤病非常关切,还让陈毅转告林彪(时任红四军28团团长),好好照顾,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区。林彪并没有足够重视。
后来,28团由大余向东转移,行至吉潭村,遭遇敌人袭击,身负重伤的何挺颖从马上摔下来不幸牺牲,年仅24岁。毛泽东得知何挺颖牺牲的消息后,内心悲痛。
毛主席始终没有忘记何挺颖,一直怀念着这位革命战友。1951年3月,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亲笔致信汉中地区党委和政府,请他们了解一下,何挺颖的亲属,生活状况怎么样?家里是否有什么困难?
何挺颖烈士,是我党的优秀党员,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他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他战斗的一生,为革命而牺牲的精神永远教育和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