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作为抗日战场上的敌后战场,是以游击战歼灭敌人的,也是以游击战打出名号的。
但毛主席最初在确定游击战这一方针时,并非得到了党中央的一致认可的。
甚至在作战方略上,林彪还曾执意采取运动战的方式,气得主席摔了茶杯。
为何游击战的方针会惹来这么大的争议?毛主席和林彪之间又发生了什么呢?
一、游击战方针惹争议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我军面对日寇的进攻是没有优势的。
当时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被日军打得节节败退,拥有优良装备的国民党尚且如此,共产党又该如何对付来势汹汹的日军呢?
这一战争形式促使敌后战场共产党军队必须做出一定的战略部署。
面对如此局势,毛主席开始整日翻越历史典籍,查遍与战争有关的章节,寻找突破口。
主席整日茶不思饭不想,有时两天两夜都不睡觉,这可愁坏了主席身边的警卫员们。
终于在5天后,主席命令警卫把彭德怀、朱德、林彪等人叫到自己的房间内,初步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思想。
毛主席坐在屋子里的藤椅上,边抽烟边说:
“我思考了几天,看了很多书籍,最后结合我们当下的形势来说,我认为还是应该像长征那会一样,应该‘发动群众、打游击战’。”
彭德怀和朱德都同意了毛主席的战略规划,可林彪却拉着一张脸。
不一会儿林彪说道:“我不认同打游击战的策略,我们应该打大仗,诱敌深入,斩草除根,这样可以也可以振奋我军士气。”
彭德怀和朱德两人面面相觑,毛主席听了林彪的话严肃地说道:
“林彪,打运动战风险大,我们的武装力量本身就很薄弱,这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不能靠大仗来损耗兵力啊。”
林彪见自己不能说服主席,历来不会多争辩,于是又恢复了平时一副沉默寡言的神态。
毛主席的这次谈话紧紧是在小团体内争取了些意见,此后他便准备大范围的在八路军当中宣传“游击战”的作战策略。
林彪的意见,毛主席不敢苟同,军队的士气很重要,但是能保存兵力打好持久战更重要!
因此,1937年8月22日,毛主席赶往陕北的洛川地区,召开了著名的洛川会议。
会议上,到场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朱德、张国焘、任弼时、彭德怀等22人,由张闻天主持会议。
而毛主席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打游击战的方针。
会议上,有许多同志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对于游击战,大家确实有很多不解,红军时期打游击,抗日战争还打游击,两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作战对象也不同,为何要用同样的战略方针呢?
正当大家针对毛主席的提议提出不同的意见时,毛主席站起来说道:“对于日军我们是不能轻视的,硬拼硬打肯定是不行的,不能一下子把家底打光。”
林彪站起来反对道:
“就怕家底还没打光,军队的士气都被东躲西藏的游击战消磨光了,大家参军打仗就是想轰轰烈烈的打大仗,游击战的战术对于他们来说,一定会引起不满的。”
看着争执的二人,朱德站了起来缓和了一下气氛说道:“不打大仗,国民党那边怎么说?百姓这会不会有意见?”
而朱德的这句话算是问到点子上了,这也是毛主席最担心的问题。
可是如果抛开国民党和百姓的误解,只要这场仗能打赢,又有什么损失呢?
会议开了长达3个多小时,大家针对“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有许多的疑惑。
彭德怀在后来回忆这次会议时也说道:
“最初组织中很多同志对于游击战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毛主席提出的方针,有许多疑问。”
尽管这场会议依然有很多争议,但还是将“游击战”的方针贯彻了下来。
彭德怀
可是,就在毛主席回到延安后,他确实深深地体会了一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滋味。
二、林彪执意打运动战
我们都知道,林彪最初对于“游击战”是不服气的。
但是军令如山,原本已经贯彻下来的方针也应当遵守。
可是,林彪却违反了毛主席的军令。
9月份时,远在延安的毛主席一直都很担心“游击战”的战略方针贯彻落实的问题,自从回到延安后,连发了5份电报提醒各部。
而朱德和彭德怀也明白毛主席的用意,特意回电道:“动员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好让主席放心。
可是,林彪自从接到电报之外,就没有回复,他一直在思索着如何能够打漂亮仗、打大仗。
9月21日,日军二十一旅团进攻平型关一带,想要破除平型关的防线,和北边的日军汇合,对山西太原进行集中合围。
当时阎锡山在第二战区死守防线,和日军二十一旅团进入僵持之中。
危急时刻,阎锡山致电朱德,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
9月25日,林彪和聂荣臻接到命令,率领着115师挺进平型关地区。
林彪到达平型关之后,首先就是到平型关观察了地形地势,他曾先后三次来到平型关前线的战场,考察地形地势。
最终决定率领115师在平型关预定的伏击阵地袭击敌人。
在向八路军总部汇报时,林彪致电道:“344旅及师集中大营,预备在敌攻击平型关友军阵地时,我军趁机袭击敌军左侧,歼敌一部。”
毛主席一听,脸色一冷,大骂道:“这个林彪还在想着打大仗,他就是想表现自己,立大功,当抗日英雄!”
说着一掌拍在桌子上,警卫员刚给毛主席倒好的茶水杯主席掀翻在地。
剧照
贴身警卫见状,急忙将地上的茶杯碎片捡起来,嘴里念叨着:“主席您消消气,消消气......”
毛主席立刻叫警卫再发一封电报给林彪,就说:“当下的战争局势中,我军队伍不起决定作用!游击战才是我们的拿手好戏。”
可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林彪依然固执地要采取伏击战的战术。
毛主席没有办法,最后只能采取折中的对策,命令林彪只能调一个旅进行伏击。
9月25日深夜,115师三个团的战士们全部进入预定的伏击阵地,埋伏在隐蔽处等待着敌军到来。
早上7点,日军第五师团21旅团带领着100多辆军车、200多辆满载辎重的卡车,进入我军设伏的乔沟地段。
浩浩汤汤的队伍引起了八路军的警惕,大家都高度警惕,等待着师长的命令。
当日军进入既定的伏击圈后,指战员一声令下,115师三个团的兵力同时出击,对日军发起进攻。
而日军面对从山沟沟里窜出来的八路军,还未来得及反应,就被打得措手不及。
最终这一仗以日军二十一旅团全军覆没获得了全面胜利,史称“平型关大捷”。
这一仗可以说是八路军出动的首次胜利,歼灭了敌人上千人,缴获了大批物资,打响了胜利的第一枪。
可是,原本得意洋洋的林彪在听到伤亡数字后,陷入了沉默。
当时林彪预计伤亡人数为200余人,可是根据统计,此次战役的伤亡人数达到了800余人。
尽管平型关战役剿灭了日军的一个旅团,但是对于我军来说,也是伤亡惨重,并不算是一场漂亮仗。
林彪经过反思,最终承认了毛主席“游击战”作战方针的正确性。
尽管毛主席对于林彪擅作主张很是生气,但是因为平型关大捷取得首战胜利,毛主席也不好多说什么。
在后来的战役中,林彪严格执行了主席的“游击战”方针,两个人就这样心照不宣地将这次的矛盾忽略过去了。
三、王明回国再起波澜
尽管平型关战役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可太原最终还是失守。
在华北战场全线失利后,毛主席正式通电了“游击战”的方针政策。
然而,就在这时,一直在苏联留学的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回到了国内。
毛主席的“游击战”策略再次受到质疑。
由于王明是苏联学习回来的,对于国内的战争局势并不了解,还只停留在对于理论的理解上。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明没有实践作为基础,在组织中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一直强调游击战无法对日军做出伤筋动骨的打击,应当采取运动战的作战方式。
王明
这时,党内关于作战方针的问题再次陷入僵持。
由于王明代表的是共产国际的声音,组织内的许多人士在听了王明的话后又觉得颇有道理。
不过这一次,林彪站在了毛主席的这边,因为他通过平型关大捷深知只有游击战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小伤亡。
为了能够让游击战策略顺利执行,毛主席多次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文章,对于“游击战”做出了详细的、由浅入深的论述,希望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可理解。
终于,在主席的不懈努力下,游击战的作战方针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
1938年夏天,共产国际代表王稼祥向中共中央传达指示:“对毛泽东同志的游击战予以肯定,同意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由此,毛主席才正式确立了在党内的话语权,彻底地将游击战方针贯彻下来。
而王明也因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受到了党内的批评。
在后来的多次作战中,也不断地证明了毛主席游击战方针的正确性,我军逐渐掌握优势,并且开辟了广泛的敌后根据地,对日军进行沉痛的反击,直到日本投降。
如今回顾这段历史,才发现毛主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多么透彻清晰,是将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的产物,由此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