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李敏和母亲贺子珍从苏联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这一年,她已经是一个11岁的小姑娘了。由于在苏联待了7年,她的母语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不得不重新学习中文。
一天晚上,贺子珍将女儿叫到自己面前,严肃地对她说:“娇娇,妈妈给你找个新爸爸好不好?”
李敏眉头紧皱,生气地说:“我只有一个爸爸,不要...不要新爸爸…”
贺子珍无奈地看着女儿,心中泛起一阵苦楚。
贺子珍母女回到祖国后不久,她的妹妹贺怡闻讯赶到她们住处。姐妹俩开始了长达几个小时的对话。
这场对话,最终的结果是,在贺怡的建议下,李敏给父亲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用俄文写的,毛主席看不懂俄文,请工作人员翻译了,才明白女儿信件的内容:
“……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啊?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图|毛主席与李敏
毛主席看完信后,立刻动笔写了一封回信……
那么,毛主席是如何回复李敏的呢?
他对李敏的态度是怎样的?
李敏又有一段怎样的童年经历?
请随笔者一一看下去。
一、出生才4个月就被寄养
1936年,陕北志丹县一个破旧的窑洞里,贺子珍刚刚躺上潮湿的土坑,一阵嘹亮的啼哭声,从窑洞里传了出来。
正在门外来回走动的毛主席,紧张的面庞总算放松下来,他大步跨过门槛,走向贺子珍,对接生的工作人员开玩笑道:“好快呀!跟鸡下蛋一样!”
他的这一句玩笑话,不仅缓解了贺子珍的疼痛,也宽慰了她的心。
第二天,得知喜讯的邓颖超、康克清等人,从不远处赶来,为毛主席和贺子珍表示祝贺。她们见到在门外迎客的毛主席,关心地问:“子珍生了没有?生了个啥?”
毛主席一边带她们进屋,一边笑着对她们说:“生了,生了,生了个大鸡蛋。哈哈哈!”
大家都跟着毛主席哈哈大笑起来。因为贺子珍怀孕以来,一直跟着党中央四处东奔西走,没吃过什么有油水的东西,所以孩子生下来,瘦得跟个小猴子似的。
邓颖超怜惜地走上前,熟练抱起了孩子,说:“子珍跟着我们没吃过什么好东西,孩子也瘦得不像样。真是个可怜的小娇娇啊!”
在场的人,都跟着邓颖超叫孩子“小娇娇”。站在一旁的毛主席,听完若有所思:“娇娇?是个好名字。《西京杂记》中有一段是‘文君姣好’。以后,孩子的小名就是‘姣姣’了。”
由于“姣”这个字不常用,所以后来大家都习惯叫李敏“娇娇”。
可见,毛主席内心是非常喜爱李敏的,然而,贺子珍求学心切,她向毛主席提出要去抗大学习。毛主席作为党中央领袖,自然没有时间带孩子,他只能和贺子珍一起将年仅4个月的李敏送到了陕北老乡家里。
后来,李敏长到上幼儿园的年纪,她才被送到延安的一个幼儿园。她在幼儿园待了三年,一直过着“无父”、“无母”的生活。
图|毛主席与贺子珍
1937年9月,在战场上负伤且一直未得到治疗的贺子珍,决定途经延安去上海动手术。后来,尽管毛主席极力挽留,她还是毅然离开丈夫和女儿前往苏联。
贺子珍离开中国后,为了弥补对女儿的亏欠,毛主席派人将李敏接到了身边自己带。
贺子珍离开中国前,她已经怀有身孕,并于抵达苏联的1938年,生下了毛主席最小的儿子,她为孩子取了个俄文名——廖瓦。
可惜1939年初,因为没得到及时治疗,才10个月大的廖瓦不幸夭折。贺子珍自责不已,认为是自己的疏忽导致了儿子的死亡,一度陷入了无尽的孤独和悔恨之中。
国内的毛主席,听说这件事后,非常心疼贺子珍。1941年1月,他决定将4岁的李敏送到苏联陪贺子珍。李敏是在朱德女儿朱敏的陪同下,从延安飞抵莫斯科的。
李敏的到来,对刚遭受丧子之痛的贺子珍来说,犹如一剂强心剂,彻底拯救了她失落的心灵。贺子珍尽心尽力照顾女儿,为女儿操劳、担心,也为女儿的乖巧和一天天长大而高兴和自豪。
二、李敏命悬一线,贺子珍全力挽救
不久,纳粹德国将战火烧到了莫斯科,留在苏联的世界各国共产党人,被撤离到几百公里外的伊万诺沃市。李敏和妈妈,还有在苏联留学的毛岸英、毛岸青也在其中。
残酷的战争切断了生活物资的供应,贺子珍母女和苏联人民一起在生死线上艰难生活。顽强活下来的贺子珍母女,还会尽力照顾岸英和岸青。
1943年,战争形势扭转,苏联红军进入反攻德国的阶段。苏联国内经济开始正常化,已经年满8岁的李敏才开始进入5年制的小学读书。
一切似乎都朝好的方向发展起来了,可是祸不单行,由于长时间的战乱和饥饿造成的心理和生理损伤,李敏得了重病:高烧、不停抽搐。贺子珍抱着她走进医院,经医生诊断,李敏得了急性脑膜炎。
要知道急性脑膜炎可是号称“幼儿杀手”,一旦治疗不及时,就会有生命危险。医生看着奄奄一息的李敏,摇摇头说:“没救了,推进太平间吧!”
经历过4次丧子之痛的贺子珍,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她的心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把女儿救活。她冲到医务人员面前,无论如何也不准他们将女儿推进太平间。她小心抱起女儿离开医院。
苏联的冬天非常寒冷,凛冽的寒风吹得行人直打哆嗦。贺子珍不顾寒冷,将自己的棉大衣脱下来包裹住女儿的身体,只剩单衣的她,顶着风雪往家里走去。
贺子珍莫斯科的家,是共产国际办公室的一间小屋。家里一贫如洗,没什么东西可以给女儿补充营养,她思来想去,决定用自己年前收获的土豆,与邻居换得半杯牛奶、一小包白糖。
牛奶热好后,她往里面加了一勺白糖,提高口感。可是,牙关紧闭的李敏,根本吃不进一点东西。贺子珍只能小心翼翼撬开女儿的嘴巴,用汤匙一点一点喂牛奶。
几天后,李敏的病情没有恶化,她的意识逐渐恢复过来。贺子珍很开心,她继续用剩下的土豆,换来了一些牛奶、鸡蛋,精心照顾女儿。也许是上天不愿让她经历丧女之痛,李敏奇迹般脱离了危险期,身体慢慢恢复起来。贺子珍看着初愈的女儿,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为精心照顾女儿,贺子珍无法完成分配给她的劳动定额,也拒绝让娇娇再回国际儿童院。因为听不懂俄语,她和儿童院院长交谈时,情绪激动,被这位没有人情味的院长,当作“疯子”送进了精神病院。
李敏远离父亲,又与母亲隔离,沦为父母双全却谁也见不着、管不着的“孤儿”,被送入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在这里,娇娇和哥哥毛岸英、毛岸青等一样:每天早餐半片面包,1小碗玉米粥;中午和晚上都是1片面包、几颗蘸盐的土豆……
李敏在苏联生活了7年,在延安时,只有4岁的她也没见过父亲几次,再加上贺子珍很少与她提起父亲,所以在她的印象中,自己是没有父亲的。
有一次,哥哥毛岸青来儿童院找她,兄妹俩坐在空旷的礼堂里聊天。突然,毛岸青指着墙上挂着的巨幅毛泽东像,问李敏:“妹妹,你知道画像上的那个人是谁吗?”
李敏不假思索回答:“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
“是的,同时,他也是我们的爸爸!”
“你骗人,我从来没有见过爸爸。”
“我没有骗你,他确实是我们的爸爸。他为了我们的安全,把我们送到苏联来的。”
李敏用水灵灵的大眼睛看着哥哥,将信将疑说:“你说的不算,我去问问妈妈就知道了。”
李敏找到贺子珍,问她:“岸青哥哥,说我的爸爸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这是真的吗?妈妈!”
贺子珍坦诚地说:“岸青哥哥说的没错,你的爸爸确实是毛泽东。”
以后,李敏一有空就会去儿童院的礼堂看爸爸画像,她还会自豪地对其他中国小朋友说:“看,那个人,就是我的爸爸!厉害吧!”
在其他孩子羡慕的眼神中,李敏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可是,见不到现实中的爸爸,李敏很失望。她一直等待着,有一天爸爸会来苏联将她接回去。
1947年,李敏的愿望总算实现了。当时,在苏联的王稼祥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贺子珍和李敏的下落。
图|李敏
当李敏再次回到贺子珍身边时,她一把将女儿抱住,发誓再也不让女儿离开自己。见到如此感人的场景,一旁的王稼祥也忍不住落下泪来。
王稼祥将贺子珍母女的情况,通过电报汇报给了毛主席,并请示送她们回国。毛主席复电:“批准回国!”
当年冬天,贺子珍母女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三、用俄文给父亲写信
回到哈尔滨的李敏,已经是一个11岁的小姑娘了。因为在苏联待了7年,和哥哥毛岸青一样,她的母语已经忘得彻彻底底了,不得不重新请老师学习中文。
当时,贺子珍刚过完40岁生日,风韵犹存。她多次表示与毛泽东的关系已结束,要开始新的生活。她工作的单位,也的确有同事向她示好。她也想过开始一段新的婚姻。
一天晚上,她找到女儿,想跟她聊聊这件事:“娇娇,妈妈跟你说件事,你不要生气。”
“什么事?”
“妈妈给你找个新爸爸怎么样?”
“不要,不要,我只要我的旧爸爸,不要新的。”
贺子珍没想到女儿的反应竟然会这么大,从此她再也不敢在女儿面前提起这件事。
贺子珍母女回到哈尔滨后不久,贺怡得知姐姐回国的消息,专程坐火车来哈尔滨与姐姐见面。这时,两姐妹已经分别10多年。姐妹相见,聊了很多,其中就谈到了让李敏认亲的事情。
贺怡说:“娇娇毕竟是他的女儿,你要找时间让她去见见自己的亲生父亲。”
贺子珍十分为难地说:“不是我不想,现在我和他的关系,你又不是不知道。”
“那就让娇娇给他写一封信,先看看他到底什么态度。”
在小姨的建议下,李敏开始用自己擅长的俄文给父亲写信,写完后,贺子珍帮她用中文署名,当天就找人寄了出去。
毛主席收到信后,一眼就认出了信封上的中文字迹是贺子珍写的。他小心翼翼拆开信封,发现里面全是歪歪扭扭,用俄文写成的内容。他看不懂俄文,只好请懂俄语的工作人员帮忙翻译,得知信中的内容后,他哈哈大笑,立刻动笔给女儿写回信。
回信的大意是:“娇娇,我是你的亲爸爸,你是我的亲女儿。几年不见了,爸爸很想你,快点回到爸爸身边来吧!你的小姨贺怡过几天,将会代替我去哈尔滨接你回家。”
毛主席写完回信后,本打算交给秘书寄出去。但想到邮寄太慢了,急于见到女儿的他,改了主意,决定让秘书用加急电报的方式,发到哈尔滨。
李敏收到回信后,因看不懂中文,特意央求母亲帮忙翻译。贺子珍虽然不会说俄语,但俄文还是会用的,她逐字逐句帮女儿翻译成了中文。
拿到母亲翻译的手稿,李敏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的亲爸爸来信了,我就说他没有忘记我吧!”
贺子珍没有女儿那么高兴,她不舍地叮嘱女儿:“到爸爸身边去了,一定要听他的话,不要惹他生气……”
1949年,李敏离开了相依为命6、7年的妈妈,跟着小姨去了北京。离开前,她多次回头注视母亲远去的身影,大声喊道:“妈妈,你在这等着,等我见到了爸爸,就叫他来接你。”
图|贺子珍与贺怡
当时,毛主席已经搬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居住,得知女儿的到来,他提前结束了手上的工作,走出别墅,和远道而来的贺怡和李敏打招呼。
贺怡牵着李敏的小手,走到毛主席面前,对主席说:“娇娇已经接到了,你交给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接着,她又回头对李敏说:“你的亲爸爸就在眼前,怎么不叫呢?”
也许是太久不见,胆怯战胜了思念,让李敏有些犹豫,她未能叫出“爸爸”两字。
毛主席却说:“多年不见,不叫我很正常。”
这时,后知后觉的李敏,突然抱住主席的腰,激动地用不太熟练的中文叫了声:“爸爸!”
毛主席先是迟疑了一会,然后将女儿高高抱起,嘴里不断重复着:“我的娇娇,可想死爸爸了……”
四、李敏这个名字的由来
其实,在回到毛主席身边前,李敏,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包括贺子珍在内都只叫她的小名“娇娇”。(上文是为了叙述方便才用的“李敏”,请见谅)
一个风和日丽的傍晚,吃过晚饭的娇娇和毛主席,在院子里休息。突然,主席饶有兴趣地问娇娇:“妈妈一直没给娇娇取名字吗?”
“爸爸,我有名字,我叫毛娇娇。为什么还要妈妈取呢?”
“娇娇呀,是爸爸在延安的时候,给你取的小名,现在你都十几岁了,该有个大名了,以后上学也方便。”
“那,爸爸给我取个大名吧!”
“《论语》中讲‘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觉得敏这个字很适合你,你的名可以叫‘敏’,但不一定要姓毛,可以和妹妹李讷一样,姓李。”
娇娇十分不解地问:“为什么岸英、岸青哥哥可以姓毛,我为什么不能姓毛?”
毛主席轻轻拍着娇娇的脑袋说:“爸爸以前有过很多名字,比如毛润之、赵东、李得胜等。其中,爸爸最喜欢的是李得胜这个名字,所以你姓李,实际上也是跟爸爸姓。”
“原来是这样啊!那爸爸你给我讲讲‘李得胜’这个名字的由来吧!”
毛主席点了一根烟,娓娓道来:“1947年,蒋介石派人大举进攻延安。党中央从大局出发,决定主动放弃延安,采取游击战,与敌人死磕到底。那时,我化名李得胜指挥战斗,就是想讨个好兆头。结果,这个预言真的成真了。我们离开延安后,辗转陕北各地,将蒋介石的军队打得损兵折将……这就是爸爸李得胜这个名字的由来。”
娇娇懂事地点点头,说:“我知道了,谢谢爸爸给我取的名字,我很喜欢。”
实际上,娇娇不知道的是,毛主席给她取“李敏”这个名字,还有另外一层用意。我们知道李讷的亲生母亲江青的原名叫李云鹤,毛主席让娇娇也姓李,其实是想让她和妹妹更加亲密,帮助她更好融入新家庭。可见主席的良苦用心。
后来,李敏进入北师大附中学习。在读中学那几年,她成了父母间的“传声筒”,经常将妈妈的情况告诉爸爸,又将爸爸的情况转告妈妈。
高中毕业,李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图|孔令华夫妇和毛主席
上大学时,李敏和国民党起义军将领,孔从洲的儿子孔令华谈起了恋爱。孔从洲知道后,对此事非常惊讶。他觉得自己以前是国民党将领,自己的儿子配不上国家主席千金,严令禁止儿子与李敏交往。
李敏察觉到孔令华的反常后,向爸爸寻求帮助。毛主席听完女儿的诉说,决定帮女儿一把。
一个周末,他邀请孔从洲一家到家里吃饭,席间,开门见山道:“现在流行自由恋爱,既然李敏和孔令华是真心相爱,我们也不能加以阻拦。你说是不是呀,老孔?”
孔从洲见毛主席都表态了,他也不能再说什么,当面向毛主席表示:“主席说的是,以后我不会干涉他们了。”
“这才对嘛!”
1959年8月29日,李敏和孔令华结为夫妻。
五、李敏回韶山祭祖
2012年4月30日,一辆银灰色轿车驶进了宁静的韶山冲,车子里坐着一位留着短发、戴着眼镜、身着青色旧西装的75岁高龄老人,她就是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长女李敏,随行的还有她的女儿孔东梅、女婿陈东升及外孙等。他们回到韶山,祭祀先祖。
李敏对随行人员说:“韶山冲,是我父亲出生的地方,也是培养他独特品质的地方。作为他的女儿,我永远不会忘记这里,今天我就是回来祭祖的。”
当天上午9点,李敏在众人的陪同下,给毛主席铜像献上了花篮。她深情地说:“爸爸,李敏回来看您了。”
10点,李敏一行人离开铜像,前往毛泽东故居。当时,前面有很多游客在排队,他们也自觉站到了队伍的末尾。
进入故居后,李敏一步一顿一抬头,看着墙上挂着的祖父母照片,并请工作人员帮忙拍照。在父母的卧室,她含着眼泪,轻轻抚摸父母睡过的床,对家人和随行人员说:“父亲生前教育我,不要搞特殊待遇,要老老实实做人,做一个普通人……”
图|李敏
11点,李敏在家人和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乘上汽车,前往祖坟为祖父母扫墓,李敏与亲人手捧鲜花,肃然站立,并依照韶山的传统习俗轮流在坟上敬上酒水,鞠躬、作揖,寄托怀念先祖之情。
中午用餐时,李敏站起身来,给大家敬酒,高兴地说:“感谢老乡的款待,我在这里代表全家祝愿故乡越来越好!”
谨以此文献给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的女儿李敏。
祝愿他的后人永远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