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桥镇名字背后的故事

2022年09月06日00:24:06 历史 1646
别桥镇名字背后的故事 - 天天要闻

别桥镇,是溧阳下辖的一个镇,被称作是溧阳的“北大门”。为什么这座小镇要取名“别桥”呢?这背后的故事,要从很久很久以前的隋朝说起。
别桥镇名字背后的故事 - 天天要闻

· 别桥镇牌楼 ·

别桥镇名字背后的故事 - 天天要闻

据史料记载,隋朝大业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16年,时任永世(溧阳)县令的达奚明,看到“泾渎(丹金溧漕河)河港阔只有十步,春夏水深三尺,秋冬水深一尺”,易涝易旱,于是下令加以疏浚,顺便造了个桥。于是在泾渎今别桥段“甓甃两岸取其固”,用“甓”(即砖)砌桥基,架上长石条为桥,取名甓桥。甓桥也曾叫过“安乐桥”,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安居乐业、平安喜乐美好生活的喜爱。甓桥一经建成,便陪伴着河两岸的人们依水而生,繁衍生息,横卧泾渎,望不断千帆过尽水悠悠。

· 丹金溧漕河 ·

别桥镇名字背后的故事 - 天天要闻

物换星移,数百年转瞬即逝。南宋绍兴年间,在丹徒黄沂坝(大概率今丹阳黄泥坝)居住的宣议郞虞维(字敦素)一家三兄弟,为避战事求安定,合计着由北南下,来到了当时的溧阳允定乡(别桥)定居,同时还带来了法帖之祖——《淳化阁帖》。虞氏家族在甓桥西侧开荒种地、建房置田,繁衍子孙。明正统年间,住在上沛由山东迁来的缪氏及其他一些姓氏人家陆续也在甓桥居住下来。现别桥集镇上的“虞缪村”即是两大姓人家睦邻友好、相存相依的见证。

别桥镇名字背后的故事 - 天天要闻

· 别桥人行桥1973年旧照 ·

别桥镇名字背后的故事 - 天天要闻

明成化六年(1470年),巡抚邢宥命人疏浚丹金溧漕河全河。弘治年间,符观任溧阳县令时再次加以疏浚。所谓“潦则泄之,旱则引之,农皆德之”。畅通的水运,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使泾渎两岸居民与日俱增,商贸往来日益频繁,渐成街市。清嘉庆元年(1796年)甓桥重建,改成石平板桥,这一年,甓桥设镇,以甓桥为名。此时的甓桥镇,农副产品丰富,商贸物资充足,成为溧阳北部商业重镇。同治八年(1869年),平石板的甓桥又被改建成了单孔的石拱桥,简洁而又美观。

· 2019年新建的别桥人行桥 ·

别桥镇名字背后的故事 - 天天要闻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简化字推行,因甓桥的“甓”字笔画繁多加上那个年代的人大都识字不多,而“甓”又没有简体字。于是,聪明的甓桥人就把“甓”改成了方言里的谐音字 “别”,自此“甓桥”即改为“别桥”,也就是现如今别桥镇名字的由来。

· 新建的三座别桥大桥跨河而立 ·

别桥镇名字背后的故事 - 天天要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江南水乡水运事业发展迅猛。1985年,为配套丹金溧漕河拓浚,“别桥”拆除重建。陆路交通建设也不甘落后,于是,在“别桥”北面不远处,又建造了一座公路桥,连接东西,被称作“别桥大桥”。而原来的那座“别桥”,相较新桥主要是人行功能,因此又叫“别桥步行桥”。2001年,为满足丹金溧漕河航道发展需求,镇政府对大桥、步行桥进行了整治提升,两座桥都建成了洋气的系杆拱桥,步行桥也因此往南“步行”了50米。2019年,为满足繁忙的丹金溧漕河升级为三级航道,两桥再次拆除重建。2020年底,别桥步行桥摇身一变成了酷酷的钢桁架桥。一年后,别桥大桥也建成了线条流畅优美、白色钢管砼系杆亮眼夺目的钢桁架桥。此时,再往南你还会看到一座简约修长又时尚的大桥横跨两岸,那便是341省道别桥公路大桥。自此,三桥横跨丹金溧漕河,形成了属于别桥的一道独特而又美丽的风景线。这三座大桥白天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夜晚流光溢彩、行人灯影,是别桥交通与水利功能的完美结合,更是别桥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现。

别桥依水而生,因桥而兴。别桥的“桥”,历经不同的时代,见证了这座水乡古镇的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美好。别桥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她也必将如她的名字一般,勇立“桥”头,“别”样精彩。
别桥镇名字背后的故事 - 天天要闻别桥镇名字背后的故事 - 天天要闻

来源 | 学习强国

运维 | 常州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别桥镇名字背后的故事 - 天天要闻别桥镇名字背后的故事 - 天天要闻别桥镇名字背后的故事 - 天天要闻

1 2 3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 天天要闻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与今天我们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时,名是名,字是字。《颜氏家训》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别彼此的,“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便有父亲给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陈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陈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谷嘉先生,于2025年5月14日上午8时逝世,享年91岁。陈谷嘉陈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1959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执教于湖南大学。1959年11月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师从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嗣后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 天天要闻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曹操死后,他大儿子曹丕当了皇帝。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顺眼,为啥呢?因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欢他,差点让他接班。现在曹丕当了皇帝,越想越气:这小子留着迟早是个祸害!这天上朝,有个大臣打小报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写诗发牢骚,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 天天要闻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14日公开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8604部队和8609部队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东京,日本细菌战研究专家、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西山胜夫召开说明会。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5月14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工作人员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的留守名簿。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民国人物张宗昌 - 天天要闻

民国人物张宗昌

给了我们所知道的很多负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残暴冷血,镇压劳工,,扼杀新闻自由、横征暴敛等等。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 天天要闻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原创性贡献。其中“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筑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伟力,更为我们党以彻底自我...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 天天要闻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在明朝嘉靖年间,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皇帝与道士”的奇妙戏码,简直可以用“道士驾到,皇帝傻眼”来形容!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位名叫陶仲文的道士,以及他如何在宫廷中掀起一阵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