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的主角就是我——
王23
名字奇怪?容我慢慢讲来~
姓名:王23井
生日:1970年8月25日
住址: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
上世纪60年代末,基于国内经济建设对石油的迫切需要和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石油勘探工作战略东移的决策。
承载着在中国内陆找到大油田的期待,1969年8月,来自全国各地的12万石油大军在长江、汉水之畔,展开了一场跨度2年10个月的石油大会战。
百余台钻机齐声轰鸣,打破了古云梦泽的荒芜和沉寂。会战第二年,我含着金汤匙出生了。
我出生于江汉油田王场油田北断块车挡断层轴部,集构造位置高、剩余油富集、边水活跃等地质先天优势于一身,所谓天赋异禀,说的就是我啦!
采油叔叔阿姨们根据我的出生地和在家族中的排行,给我取名为“王23井”。
听着整齐嘹亮的劳动号子,看着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刚钻出地面的我热血沸腾,铆足干劲,一连半个月,每天为地面奉献120吨原油,厉害吧?
我的表现惊艳到了照顾我的采油叔叔阿姨们,他们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对我寄予厚望。同龄的小伙伴们对我也是各种羡慕嫉妒……但不恨。
此后,我一路高歌猛进,长期霸占单井产油量榜首,妥妥的一枚“井霸”,照顾我的叔叔阿姨们脸上倍有面儿!
在一片“别人家的孩子”的赞誉声中,我逐渐长成为年富力强的小伙子!1987年到1991年,我交出了“连续5年日产油稳定在60吨以上”的成绩单。
成年的我,一如既往的优秀,引来强烈关注。采油工艺研究所和地质研究所的技术员叔叔阿姨们发现,我的生产潜力大,继续使用游梁式抽油机,会误了我的天赋。
1998年1月,他们经过科学决策和周密推演,将我改造为电潜泵井,举升的液量更多了,产油量也就随之升高。这在潜江地区还是首例,直到目前,我仍是江汉本土唯一的一口电潜泵井。
只是这样一来,我就没有了漂亮的外衣(抽油机),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采油树。我的心脏(电潜泵)深藏在1000多米深的井筒下,由长长的血管(电缆)连接到地面的配电柜。电能通过电缆传输到地下,经电潜泵转换为动能,提供给地下的液体,原油就被我举升到地面喽。
细心的采油工专门为我量身定制了保护伞: 一个四四方方的铁皮房子,既遮风挡雨又防盗。
改头换面的我,爆发出更大的能量,每天孜孜不倦地产出原油。半个世纪来,我几乎没生过病,与其说我体质好,倒不如说是采油工们把我照顾得好。
在我还是游梁式抽油机时,他们就根据我的特性,为我制定了“一井一策”营养套餐,科学制定加药食谱。每天录取数据、对比功图、量油核产、取样分析,我身体上的每一个小波动,都逃不脱他们的火眼金睛。
不仅把井口、抽油机等部位擦拭得干干净净,他们还时不时给我洗个澡,让我舒舒服服地干活。
与其他采用游梁式或皮带式抽油机工作的小伙伴不同,但凡遇到停抽再启抽,采油工程技术人员、电工和采油工就会从四面八方火速赶到我身边,密切关注我的身体变化,随时准备抢救。
这些年来,一旦有个什么风吹草动,照顾我的采油工心就会提到嗓子眼,尤其是遇上雷电天气或停电情况,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是否安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半世纪的光阴让多少青丝变白发,陪伴在我身边的采油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
这些或稚嫩或成熟的面庞,或柔弱或宽厚的肩膀,与我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分离,始终如一的是他们对我的悉心呵护,我想这才是我能够健康工作的力量源泉。
今年8月25日,我将迎来我的52岁生日。
52年来,我累计产油33万吨,直到现在,我每天的产油量依旧保持在近10吨。而我同龄的小伙伴们,大多已退休安享晚年。在仍工作着的4口油井中,我雄风不减当年,产量稳居第一。
这里,我想大声说出我的生日愿望:持续健康高效产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