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丛谈|校长当年

2022年07月14日15:46:30 历史 1767

周维强

上世纪50年代初,经济学家马寅初北京大学校长,他把自己锻炼身体的经验写成文章,送到北大学报编辑部。学报主编翦伯赞婉拒,说北大学报是要同外国大学交换的,这稿学术性不够。马校长只好把文章拿回去。马寅初并没有以为自己的校长威严被冒犯了。这既表明翦伯赞以学术为上,也说明马寅初尊重学术,不以校长“官威”压人。

校长既明白学术的尊严,则对外的交流亦以学术为重。刘文典的一个故事也是传为美谈。刘文典做安徽大学校长,蒋介石掌大权不久。蒋想提高声望,刘文典竟拒绝请蒋到校“训话”,后来刘又不肯让师生在蒋参观时“迎送如仪”。那时流传刘的一句名言“大学不是衙门”。

掌故丛谈|校长当年 - 天天要闻

蔡元培先生。

大学不是衙门,则大学是什么呢?蔡元培民国七年(1918)为《北京大学月刊》撰发刊词,蔡元培校长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蔡先生说的“囊括大典”,这意思是指学校的图书等等教育学术设施和资源的建设。“网罗众家”,这“众家”自然是指学有专长的教授了。为了延聘名师,校长竟也有不惜长跪的。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张百熙主持京师大学堂,举荐桐城派领袖吴汝纶,吴以年迈学浅坚辞不就。张情急之中,长跪不起,道:“我为全国求师,当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当时著名学者杨仁山屠敬山、王瑶舟、严复、蔡元培等均被聘用。张百熙被誉为近代中国的“大学之父”。后来著名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其源头就是当年的京师大学堂。

掌故丛谈|校长当年 - 天天要闻

近代中国“大学之父”张百熙。

匡亚明五六十年代当吉林大学校长,盖了一幢“教授楼”,一位总务处长分到了其中的一套,拿到了钥匙。匡校长知道后,立即打电话把那位处长叫来,严肃地说:“这幢楼一开始盖时我就说是‘教授楼’,是应该分配给教授的。你不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不是说你的房子已经很好不应该住,但住这个楼不行。你把钥匙交出来,以后盖房你再搬。”大学盖楼,首先考虑的是教授的居住条件改善,而不是行政官员。这是为“网罗众家”创造物质条件,所谓安居而乐业。

蔡元培在这篇北大月刊发刊词里接着说:“《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民国八年(1919)在答林纾的书信里,蔡先生再作阐述云:“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胡适中国公学校长的故事,或可做蔡先生这个思想的注解。中国公学广场走道旁,树有许多木牌,给学生贴壁报用。那些壁报,有无党无派的,有国民党员的,有左派的,有国家主义的。胡适一视同仁,任由学生各抒己见。有一次,有张壁报批评胡适,措辞很过火,学校当局要撕去,胡适不准,说他提倡言论自由,就要以身作则。

掌故丛谈|校长当年 - 天天要闻

蔡元培北大校长任命状。

蔡元培有言如此,其行更在其言之先。蔡先生初到北大时,正值民国初年,北大学生和国会参议员众议员都是著名的八大胡同(妓女区)座上客,所谓“两院一堂”(参议院、众议院、北京大学堂),声名狼藉。军事操课时,教官叫口令前先加一句:“诸位老爷注意!” 同学们对政界、司法界的兼职教师比较欢迎,对专职教员不大尊敬。因为他们想在政界、司法界有个靠山,以便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学校既没有高尚娱乐,又没有学生组织,同学们除了应付考试,对学问根本没兴趣。民国五年(1917)十二月蔡元培被委任北大校长,第二年一上任,就反复强调,大学既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也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而是研究学理的地方。他告诫学生:不要把升官发财视为人生的阶梯,而要把学术研究当作自己的天职。后又办了三件事:一是延聘陈独秀、胡适等真有学问的教授,以“提倡研究学问之兴会”;二是“推广进德会,以挽奔竞及游荡之习”;三是倡导成立学生社团,以养成自治之精神。除旧布新,校风大变。

沿着蔡元培“网罗众家”的思想,傅斯年对大学教授的聘任作了深入一层的思考,傅斯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撰写《改革高等教育中的几个问题》,说:“大学以教授之胜任与否为兴亡所系,故大学教授之资格及保障皆须明白规定,严切执行。今之大学,请教授全不以资格,去教授全不用理由,这真是古今万国未有之奇谈。只是所谓‘留学生’,便可为教授;只是不合学生或同事或校长的私意,便可去之,学绩既非所谓,大学中又焉有力学之风气?”傅斯年这篇文章这一年8月28日发表在《独立评论》第十四号上。傅筹建了中研院史语所并任所长,兼任北大教授,后来做过北大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在台大校长任上突患脑溢血而去世。

掌故丛谈|校长当年 - 天天要闻

梅贻琦先生信函。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云云,梅贻琦的这句话今日也是人所共知了。这是民国二十年(1931)梅先生在清华校长就职演说中所说。梅先生原话是:“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演讲稿发表在当年12月4日出版的《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三百四十一期上。

梅贻琦的话,我们看到过更早的版本。梅先生的话也许就是从那儿化出来的。美国著名的大学校长吉尔曼1872年开始筹设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时,以为要办“好的大学”,必须有“好的教授”,大学的基础在“人”,不在“建筑”,他有一句三个字的名言:“Man,not buildings.”对大学和如何办好大学,中外教育家也是有共识的。

作者简介:周维强,编审。著有《蓟门黄昏:元史随笔》《书林意境》《扫雪斋主人:钱玄同传》《太白之风:陈望道传》《尚未远去的背影:教育文化名人与杭州》《史思与文心》《若有所思》《学林旧闻》《最忆是杭州》《古诗十九首评注》《笔下云烟:沈尹默先生题签往事》等。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太平天国失败后,残余逃亡到此国,现有20万华人,还讲着广东话 - 天天要闻

太平天国失败后,残余逃亡到此国,现有20万华人,还讲着广东话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他们说,那些太平军最后去了南美,听起来像传说,但人还在,说粤语,过春节,几十万人,真真切切地活着。天京破了,城墙塌得连块整砖都找不到。湘军围了三年,饿得城里人啃树皮,喝脏水,死人都没
前苏联加盟国里,又冒出了一个乌克兰?阿塞拜疆为何要和俄撕破脸 - 天天要闻

前苏联加盟国里,又冒出了一个乌克兰?阿塞拜疆为何要和俄撕破脸

这些日子,阿塞拜疆和俄罗斯之间的矛盾,直接摆到了台面上。起因是俄方抓了境内的阿塞拜疆人,甚至还造成了2人丧生的结果。俄方面表示,这些阿塞拜疆族人,是俄国国籍,且涉嫌谋杀案件。阿塞拜疆方面则表示,这是俄在针对阿塞拜疆人的暴行,因为他们有被打过的痕迹。因此,阿塞拜疆方面,也开始抓境内的俄罗斯人,同样给他...
大罢免忍受侮辱迫害!连胜文轰民进党:放任“黑熊”攻击国民党 - 天天要闻

大罢免忍受侮辱迫害!连胜文轰民进党:放任“黑熊”攻击国民党

国民党5日下午在台北市政府前,举办首场反罢造势。国民党副主席连胜文表示,台湾不准有皇帝,民进党不要想着当皇帝。他也轰民进党放任自己的禽兽攻击国民党,世上没有后悔药,如果不想后悔就出来投票。连胜文宣讲反罢,他说,台风来的前一天特别闷热,感谢大家愿意为了捍卫台湾的监督与制衡站出来,防止绝对权力绝对腐化,...
民进党发动的大罢免就是大恶罢!戴锡钦批:他们与恶的距离是零 - 天天要闻

民进党发动的大罢免就是大恶罢!戴锡钦批:他们与恶的距离是零

国民党一系列反罢免大型造势活动中的首场宣讲,5日下午在台北市政府前广场登场。台北市党部代理主委、议长戴锡钦上台助讲表示,这次民进党所发起的大罢免,是台湾自由法治推动三四十年来面对的最大人祸,还批所谓的大恶罢“民进党与恶的距离是零”,他们就是恶的代表!戴锡钦指出,7月5日没有发生大地震,也希望刚形成的台...
马达Ⅱ感知·感恩·感奋 - 天天要闻

马达Ⅱ感知·感恩·感奋

104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却是从苦难到辉煌的一部奋斗史。在这不平凡的104年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不止是 “县委书记榜样”:焦裕禄的铁血敌后岁月 - 天天要闻

不止是 “县委书记榜样”:焦裕禄的铁血敌后岁月

提到焦裕禄,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不是那个拄着拐杖、在兰考沙丘上奔波的身影?是他捧着麦穗、望着泡桐的慈祥面容?没错,他是“县委书记的榜样”,是在和平年代里为百姓谋生计、与风沙较劲的“老黄牛”。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他人生中另一段少有人知的传奇—
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问题 - 天天要闻

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问题

来源:解放军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关键要抓党性、严党纪习主席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要学习陈云同志的丰富领导经验”。陈云同志关于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许多前瞻性、战略性思想,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当年,陈云同志针对“不吃不喝,经济不活”“经济要搞活,纪律要松绑”等错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