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安抚羌人,为何还要内迁?东汉政府:武德不行得用雇佣兵

2022年07月13日15:36:04 历史 1853

拖死东汉政府的羌乱,很大原因就是内迁的羌人(其中大部分被称为“东羌”)造反。既然不能安抚羌人,又为什么要内迁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汉政府想利用羌人的武力,让他们给帝国当兵,帮帝国守卫边境。

两汉政府使用外族武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西汉战国时代,各国都是征兵制,兵农合一、全民皆兵。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战争的对象由各地诸侯变成了边境异族,征兵制就难以适应新的战争形态了。

为什么要说征兵制不适应新形势呢?

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征兵制难以适应战场环境。新战场由帝国腹地转移到帝国边缘,中原地区征发的士兵难以应对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家乡青山绿水,边地大漠黄沙,士兵不等打仗就先惧怕了几分。

第二个原因,是战术上难以适应。中原士兵平时种地为生,战时以步兵为主,让他们对抗强于骑射、来去如风的草原骑兵,军事技能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另外,征兵守卫边境的期限是一年。帝国疆域广阔,征召的士兵从家乡出发,有时要走几个月才能到达边境,然后刚适应了战场环境,学会点军事技能,又送回去种地了,换下一波新兵过来受罪、送死,这个过程本身就非常不科学。

第三个原因,是后勤补给困难。边地经济上非常落后,无法支持大规模战争,必须得从内地运输物资。除了士兵用度外,因为路途遥远,运输中物资损耗数量也是非常巨大的,根据大湾出土的汉简记载,损耗数量高达百分之20%。如果再加上运输中的劳动力成本,支持一场边地战争的物资消耗绝对是天文数字。所以,如果能在边疆就地解决补给问题,对国家财政的意义非常重大。

不能安抚羌人,为何还要内迁?东汉政府:武德不行得用雇佣兵 - 天天要闻

征兵制的弊端,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就充分暴露了。当时几个思维敏锐的大臣提出军事改革,使用异族兵就是改革措施之一。异族兵熟悉战场环境,懂军事技术,能就地解决补给问题,基本可以避免征兵制的三个弊端。

最早提出用异族兵的有两个人,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大名鼎鼎,一个是贾谊,一个是晁错

汉文帝时贾谊就提议,想办法让部分匈奴人成为汉朝臣民,分散他们的力量,设置若干属国,安置在从陇西辽东的边境上,让他们帮汉朝抵御月氏等其他异族。

贾谊乐观地说,异族负责打仗,西汉帝国就能“民天下之兵”,让百姓在内郡过安静的日子,读书种地,享受生活。

汉文帝时,贾谊这个想法是相当超前的。可到汉武帝以后,对待异族的策略基本上采纳了贾谊的想法。比如浑邪王投降后,其部众就被分为五个属国,安置在边境上帮西汉戍边。

晁错也提出的两个方针,这两个方针后来都被清朝人学去了,一个是“师夷长技”,一个是“以夷制夷”。

不能安抚羌人,为何还要内迁?东汉政府:武德不行得用雇佣兵 - 天天要闻

晁错说,异族骑兵确实厉害,但可以向他们学习嘛,培养我们自己的骑兵。他提出把少量异族骑兵配属到汉人骑兵中,共同组成汉朝的骑兵武装,这样既可以用蛮夷攻伐蛮夷,又给汉人骑兵提供了近距离学习的机会。

汉武帝时,晁错的想法得到了部分实践。汉武帝与匈奴作战时,部队中就有不少匈奴人,其中还有22人封侯。汉武帝改革中央军制时,异族士兵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北军八校中的三校,包括长水、胡骑和越骑,都是外族士兵。

汉武帝之后,西汉也经常使用异族兵。这里就不说太多了,我们把话题回到东汉上来。

西汉使用异族士兵的前提,是本身军事实力非常强大,不管是用异族守卫边境还是把他们编入中央军序列,都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力量。

可到了东汉时,情况就不同了。东汉的军事时力要比西汉弱太多了,刘秀建国后,大量削减中央军和郡国兵,废除都尉官和都试制度,造成“王旅不振”和“民不习战”的恶果,部队打仗不行,民间也没了尚武精神。

东汉自己军事实力不行,但用异族兵的传统却还在。实际上,正因为自己打仗不行,才依赖异族兵;而越依赖异族兵,自己打仗越不行。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公元185年,边章韩遂造反,朝廷紧急召开平叛会议。皇甫嵩主张征召三千乌桓骑兵,北军中侯邹靖认为乌桓太弱,应该用鲜卑骑兵。大臣们反复辩论,有人支持用乌桓,有人支持用鲜卑,但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多征召一点汉族兵的。可见在朝廷大臣的心目中,汉人士兵打仗是不行的,异族士兵才是可堪重用的。

不能安抚羌人,为何还要内迁?东汉政府:武德不行得用雇佣兵 - 天天要闻

东汉使用异族武力的规模和次数都远超西汉。东汉征发异族兵的记载,史书上共出现80多次,乌桓作乱,用鲜卑打;鲜卑作乱,用匈奴打;北匈奴作乱,用南匈奴、乌桓、鲜卑一起打。根据学者考证,东汉时所使用的异族兵包括匈奴、鲜卑、乌桓、扶余、羌、武陵蛮交州蛮、白马氐、昆明蛮等等,只要能用,才不管你是谁呢。

边境守卫当然也离不开异族兵。南匈奴内附,东汉用他们守卫边境;羌人内附,用来守卫边境,乌桓内附,也用来守卫边境。贾谊要是活在东汉,估计会特别开心,因为“民天下之兵”的政治理念,在东汉竟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实现。

当时有人夸耀东汉使用外族兵的政策,说“内不烦一夫之役,不开府库之藏”、“不动中国,不烦戎士”,不用扰乱中原的百姓,也不用政府花钱,这办法真是太棒了。

实际上这是一种溢美之词,东汉政府还是要花钱的,不花钱谁给你卖命啊?大臣袁安记载说,当时东汉朝廷每年要给南匈奴一亿钱,给西域诸国七千四百八十万。还有材料记载说,青徐两州每年要供应鲜卑两亿七千万钱。

我们得承认,虽然开销不菲,但相对于征召郡国百姓当兵,确实节省了很多费用,理论上也提高了军事效率。

所以,当时东汉帝国的军事态势是异族兵环绕在帝国周边,而内郡人都远离战火、不操干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一群狼围绕着一群羊。当时人也是这么看的,后来关东诸侯起兵,董卓想派兵讨伐,大臣郑泰劝谏说,关东兵是羔羊,羌胡兵乃虎狼,根本不会造成威胁。郑泰的目的虽然是忽悠董卓,但说的也都是实话。

但关键的问题是,雇佣兵是没有忠诚度可言的。如果这些异族叛变,中央政府该怎么办呢?尤其在汉人严重缺少军事训练的情况下。不要说汉人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仓促集合的一万人,在战斗中可能都打不过训练有素的几百人。所以后人用四个字评价东汉的雇佣兵政策说,“养虎为患”。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嫪毐,两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 天天要闻

嫪毐,两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第一个字嫪字,一个女字旁,一个谬字的一半,有人说这个字是姓。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有这种可能性。因为上古姓许多都带有女字旁,所以不排除嫪是流传下来的古姓,至少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第二个字毐,上面一个士,下面一个毋。
让文物“活”起来 沉浸式穿越历史让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 天天要闻

让文物“活”起来 沉浸式穿越历史让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河南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河南坚持让文化遗产火起来,让传统文化闪亮起来,让文旅市场丰富起来,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总台记者 田萌:我现在是在安阳殷墟博物馆的新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而且在这里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从1928...
太原市各社区开展庆“七一”主题活动 - 天天要闻

太原市各社区开展庆“七一”主题活动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年周年,我市各社区陆续通过开展上党课、重温入党誓词、与党旗合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激励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