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三种情况下讨好领导,容易沦为肥料和笑柄

2022年06月30日21:49:18 历史 1981

【材料】

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建安十三年 公元208年

春,正月,司徒赵温曹操子丕。操表“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策免之。

【译文】

这年春天,正月,司徒赵温延聘曹丕为僚属。曹操上表说:“赵温招聘臣的子弟为僚属,说明他在选举考察上弄虚作假”,赵温被汉献帝免职。

【解析】

常言道伸手不打笑脸人,材料中的赵温征召曹操的儿子曹丕进入仕途,这本是好意。

赵温为了讨好曹操,脸已经笑成了一朵菊花,可曹操不仅不领情,还要亲自下场打脸,赵温的脸都被打肿了,最后由于“弄虚作假”而遭到朝廷免官。

为啥赵温主动向曹操靠拢,却遭到打脸,马屁拍在了马蹄上,最终不得不因此而结束自身的政治生命?

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时机

公元208年左右,曹操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然而四海新平,士民未附,在这种时候,作为一代雄主,曹操急需的是广纳天下奇才,进入体制内,成为簇拥根基。

而赵温很显然就不懂曹操,他还在搞东汉末年士族豪强之间互相提携的老一套,你征召我的儿子,我征召你的侄子,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从国家治理上讲,赵温和曹操的格局是完全不一样的,赵温是职业经理人心态,船翻不翻与我无关,我只关心在翻船之前,自身霸占了多少利益。

而曹操却是主人翁心态,这整个天下都是我打下来的,我打下来的天下,我就是董事长,你还跟我玩职业经理人那一套?

如果曹操还按照赵温这种老玩法玩,会出现什么后果?那天下会白打了,上行而下效,朝廷里充斥的都是公卿子弟,而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才却没有晋升通道。

没有合法的晋升通道,就会转而寻求他途实现自身价值,比如说加入刘备阵营,加入孙权阵营,甚至是加入地方上的流民军,为之出谋划策。

这些东西对于赵温这样的职业经理人来说他才不在乎,派兵镇压就是了,不出点事职业经理人怎么能浑水摸鱼,不放任点疑难杂症出来,怎么能显示出职业经理人的作用?

可曹操不会不在乎,整个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这直接关系到整个帝国的底层架构稳定性,曹操要治未病。

琰、玠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拔敦实,斥华伪,进冲逊,抑阿党。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

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至乃长吏还者,垢面羸衣,独乘柴车,军吏入府,朝服徒行。吏洁于上,俗移于下。

操闻之,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

天下初定,这正是吸纳人才,改变官场旧生态的时候,曹操要做出表率,反对曹家弟子进入朝廷当官。

曹操都做出标准了,在曹操新定四海的巨大威望加持下,朝中大小官僚自然也就不敢搞私相授受,勾结举荐。

如果曹操同意了赵温征召曹丕,那就等于开了同僚之间互相征召之门,默认了这种政治潜规则。

这对于职业经理人自然是好事,可对于组织的实际掌控者来说,对于大局来说,却是有弊无利,不利于组织长远健康发展。

所以我讲,这个赵温表面上看似在讨好曹操,其实实际上却是为了自己,他希望通过征召曹丕为官,让曹操为官场上的互相征辟站台代言。

而曹操作为组织实际上的缔造者,自然不吃这一套,而且对赵温很是反感,对这个问题很是忌讳。

因此不惜亲自下场打脸,将赵温直接一撸到底,以示广纳天下人才的立场坚定不可动摇。

这是赵温讨好曹操却反遭打脸的第一个原因,赵温作为职业经理人,自以为老奸巨猾,对曹操干这种事,时机是不对的,如果是在曹丕手上干这种事,就干成了。

因为曹丕跟曹操不一样,曹丕作为二世祖上位,能力不够,威望不足,为了巩固自身权力,自然要讨好拉拢官僚集团,防止宗室篡位。

二、姿势

再有就是赵温征召曹丕入司徒府任职的这个动作,本身也是有问题的。曹操是什么人?整个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极具权力。

但同时曹操打天下又顶着汉献帝的招牌,名义上曹操还是臣,汉献帝还是帝,因此即使汉室已经名存实亡,曹操为了不背负一个不忠的罪名,终身没有篡汉。

但曹操不篡汉,不代表曹操的家族不篡汉,不仅不代表,反而是曹家必须篡汉。

曹家不可能将实际权力交还给汉献帝,一旦交还,那曹家就是霍家的下场,这读过《霍光传》的都能明白。

权力是没有退路可言的,执政期间得罪了那么多人,占有了那么多利益,一旦交出权力,那就变成了一头人人喊打的肥猪硕鼠,不管你是不是硕鼠。

所以,曹操即使自己不想篡位,但一旦走上了权臣之路,骑虎难下,不篡位就没有好下场。

为了保证自身家族的利益,为子孙铺路在所难免,这汉迟早是要篡的。

曹操当了一辈子汉臣,再篡位名声不好,而曹操要为子孙铺路,就不可能再让曹丕成为汉臣,走自己的老路了。

因此,赵温显然也没有搞清楚曹操内心的想法,这个拍马屁的姿势是不对的,曹操根本就不想曹家子弟当汉臣,食汉禄。

至少曹操不想让曹丕在汉朝固有的三公体制下任职,一步步升职加薪,而是在三年以后别出心裁地搞了一个五官中郎将的名头,上来就担任着副丞相的重任。

在传统的三公府担任属官慢慢升职加薪,和在曹操废三公成立的丞相府担任副丞相,这根本就是两个概念了。

前者会导致世人认为曹丕是在汉朝的体制下一步步做大,然后篡汉;而后者属于曹操的私人幕府,上来就是副丞相,由于没有一步步升迁的轨迹,也就没有受汉恩这一说了。

这是曹操亲自下场打脸赵温的第二个原因,他认为赵温表面上是讨好自己,实际上却是想断送曹家未来的选择多样性,让曹丕将来篡汉背个不忠的名声。

赵温有没有这个意思不重要,重要的是赵温讨好曹操的姿势不对,就容易百口莫辩,引起误会。

三、利益

为什么说赵温与曹操在利益上有矛盾?要知道赵温从初平四年到建安十三年,可是盘踞在三公位置上十五年的人物,要是他和曹操之间有利益矛盾,又怎么能够舔居三公十多年呢?

确实,赵温之所以能够在三公位置上呆十多年,这跟他的家族底蕴和对于曹操的逆来顺受是分不开的,所以曹操为了收拢天下人心,能够容忍赵温当个司徒。

但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随着情况的发展,东汉司空曹操灭了盘踞河北的大将军袁绍,又平定了关中幽燕,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一手光复了中原政权的核心地区。

此时长江以北,除了北荆州,以及左右观望的凉州地区外,基本全被曹操打下来了,整个黄淮海平原都在曹操手上,可以说是天下大势已定。

这个时候的曹操,早已经不是刚刚起事时那样的唯唯诺诺,在巨大的战功威望之下,没有人不认可曹操的权势,就连诸葛亮都不得不坦言不可与曹贼争锋。

所以在这种时候,曹操为汉室打下了大片江山,而在政治上却又仅仅还是个司空,曹操的名分和实力是完全不匹配的,以曹操的成就,当个司空实在是屈才。

曹操的团队早就已经打开了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自然会谋求政治名分上更大的荣誉,以求名实相符,为了更好地集权而做铺垫。

赵温之所以讨好曹操反被打脸的原因,就在这里,曹操想当丞相,而赵温挡了他的路,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是假装不懂。

夏,六月,罢三公官,复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以曹操为丞相。

这个赵温,错就错在不知好歹,或者说假装不懂,在这种情况下还不知进退,以七十二岁的高龄赖在司徒的位置上不走。

而曹操要废三公,太尉之职,自从杨彪被免职后就一直空缺,司空由曹操自己任职,曹操要废除三公制,建立丞相制,必然就要搞掉赵温。

赵温的失败就是失败在这里,如果说利益对付,就算拍马屁的时机不对,姿势不对,这其实都不是大事情,往往就是高举轻放罚酒三杯而已。

但赵温迟迟不退位,七十多了还赖在司徒位置不想下来,在利益上挡住了曹操废除三公建立丞相制的步伐。

由于利益纠纷,曹操要废三公必然要先拿赵温开刀,哪怕赵温已经马上就要退休了,也不愿意让他有个好收场,因为要废三公就要证明三公不好,丞相好。

而再次之前随着太尉杨彪的私通袁术,加上大将军袁绍的进攻汉献帝,现在又加上司徒赵温的弄虚作假。

曹操就是要通过每一位三公的不合格,来说明三公制度的不好,因此赵温注定是不能安稳退休的。

曹操甚至会利用自身的权势压迫,暗中诱导赵温做出特定的动作,然后突然站在道德制高点公开打压。

比如说在这个事件中,曹操想名正言顺地废掉赵温,也是下了本钱的,本钱就是丕公子的名声:

操表“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策免之。

选举不以实,这实际上是黑赵温连着自己的儿子曹丕一起黑了,这不是骂曹丕无才嘛,这或许就是诱导赵温违规举荐曹丕,然后借机废三公的诱饵。

因为赵温做梦也不会想到,曹操为了名正言顺废掉自己,会连着曹丕一起黑,因而上套了,希望能通过举荐曹丕来站队曹操集团,岂能料到曹操要的不是赵温,而是要赵温当自己废除三公制度路上的肥料和笑柄。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免费获取10万册电子书 。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

资治通鉴:三种情况下讨好领导,容易沦为肥料和笑柄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 天天要闻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点击收听:撰  稿:段  裕、叶  刚配  音:周  莉    1951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从驻新疆的一兵团六军选调干部组建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那个时候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正准备集体就地转业,很多指战员对新组建的人民空军心驰神往。六军十七师四十九团政委赵予征就是其中之一。赵予征趁着赵予征来...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天天要闻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举行唐末—五代、清、民国金银锭入藏仪式。左为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右上为清代“湖北盐厘局薛永升”五十两银锭,右下为民国时期官方造币厂生产的金锭。(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保留了船形锭的原始状态,使今人可以直观了解此历史阶段大宗商业交易的...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 天天要闻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新京报讯 据中国海警消息,作为海上禁毒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国海警局以“净海”“净边”“禁毒两打两控”等缉毒专项行动为有力抓手,以遏制毒品和制毒物品海上走私通道为主攻方向,重拳打击惩治涉海毒品犯罪活动。2019年6月至今,各级海警机构海上缴获毒品8.729吨(冰毒3.066吨、氯胺酮2.136吨、可卡因2.322吨、大麻0.778...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 天天要闻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军事人物,其形象在后世的文学和历史记载中往往被赋予了诸多负面标签。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尤其是《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书,可以发现董卓早年的形象与性格并非如《三国演义》中那般单一和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