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妃子侍寝有多离谱?侍寝时不能发出声音,有严格的时间控制,还有太监在一旁观看。那么古代妃嫔侍寝的流程究竟是什么?
皇帝有着后宫佳丽三千,不少人都羡慕皇帝能同时拥有这么多美人,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皇帝也并不是想宠谁就宠谁。
甚至在宠幸妃子上面的话语权还没有太监和皇后大。清朝的皇帝为了稳定皇位,就拼命的生儿子,儿子越多,他们的皇位就越稳定。
皇帝每三年就要举办一场选妃仪式,为皇帝充盈后宫。为了子孙茂盛,还制定了一套完美的侍寝流程。
清太祖努尔哈赤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给自己的后代立下规矩,不许他们沉迷女色,荒废朝政,因此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
以此来约束皇帝和妃子的行为。这项规矩被把控得死死的,就算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没有权利去改变,这个机构就是敬事房。
他隶属于外务府,他们主要负责记录皇帝和妃子们在侍寝时发生的事,准备工作和侍寝时间。
每天晚上皇帝在用完晚膳的时候敬事房的太监就会端着一个银盘跪在皇帝面前,这个盘子里整整齐齐地放着刻有妃子名字的牌子。
这些牌子都是黄金打造出来的,再用青玉镶嵌,所以也被称之为绿头牌。皇帝想找谁侍寝,就把谁的牌子翻过来,背面朝上。
如果有妃子来了例假或者是生病敬事房就会把这类妃子的绿头牌竖起来,皇帝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为了防止皇帝沉迷美色,皇帝每天只能召见一位妃子。如果皇帝一连好几天都有同一位妃子侍寝的话,敬事房的太监就会提醒皇帝。
让他雨露均沾。为了做到实际意义上的雨露均沾,敬事房还会把妃嫔的牌子扣过来放,这样一来,皇帝不仅可以做到雨露均沾。
还能享受抽盲盒的快乐。后宫妃子也有了同等侍寝的机会,还能保证皇家的子嗣。一举三得的事情得到了多位皇帝的认同。
如果皇帝处理完朝政时间太晚了,不想让妃嫔侍寝也是可以的,但每个月的15日必须要到皇后宫中。
一来是为了皇家子嗣,二来是为了彰显皇后的地位
在皇帝每晚选好侍寝妃子后,敬事房的请命太监就会到皇后居住的宫殿中向皇后奏明情况。
如果皇后同意的话,就要在奏请的纸上盖上自己的印章。也就是说,皇帝想要宠幸哪位妃子,都要经过皇后的同意。
等皇后顺利盖上印章,请印太就会把纸张交给陀妃子的太监,他们就会带上一件黄缎子,前往侍寝妃子的宫中。
在门口交给宫女,宫女再进去禀报,然后妃子就开始梳洗打扮了。一切准备工作做完之后,陀飞子的太监就会进去。
然后把黄缎子披在妃子身上,然后背着送到皇帝的寝宫,这时妃子还不能躺在床上,她要在一边站着看太监服侍皇帝,褪去上下衣物。
等皇帝躺在床上之后,妃子就会顺着皇帝的脚爬上床,敬事房的总管太监就会站在门外记录着他们的一行一动。
像写日记一样写得清清楚楚的,等两个时辰过去之后,总管太监就会在门外跪着说一声是时候了,妃子就开始了她的侍寝工作。
妃子在侍寝时不能发出一点动静,否则就会被门外的太监立马拉回去,完全不会顾及皇帝的想法。
等过去一段侍寝时间,总管太监看着时间到了,就会在门口再提醒一声,如果皇帝还没有结束的意思,太监就会通过钟声催促皇帝。
直到听到皇帝的传唤命令,太监就会进入室内跪下询问皇帝留不留。皇帝如果说留,坨妃子的太监就会把妃子送回寝宫。
然后册子上记录下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宠幸某妃子,以便日后妃子在怀孕时能清楚地知道怀孕日期和预产期。
皇帝如果说不留,那么妃子就被赏赐一碗避子汤,或者是经过推拿让她们不能受孕。等到妃子回到自己的寝宫之后,事情流程才算是全部走完。
清朝侍寝规矩是在明朝原有的制度上改变得更详细了,但是清朝的侍寝制度显得更是一个工作流程,没有一点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