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何派科学家去中国西藏?

2021年09月15日20:45:20 历史 1944

极目新闻见习记者 孙喆

据BBC9月15日报道,1938年,德国纳粹党派出一个五人小组前往中国西藏,探寻所谓的雅利安人种的起源问题。德国纳粹为何对雅利安人如此感兴趣,又为什么要派出小组远赴中国西藏?

希特勒为何派科学家去中国西藏? - 天天要闻

五人小组的照片(来源:BBC)

据公开资料显示,雅利安人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迁移到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平原,他们被称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这就是印度古文献中提及的雅利安人,他们往南驱逐古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种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语族的语言带到了印度。最终古雅利安人和古达罗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体征独特的南亚次大陆人。

希特勒为何派科学家去中国西藏? - 天天要闻

希特勒和德国纳粹党的主要成员海因里希·希姆莱(来源:BBC)

大约在公元前500多年,一个名为琐罗亚斯德的雅利安人创立拜火教,这种宗教曾为大多数定居雅利安民族所信仰。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非常崇拜琐罗亚斯德,称他为超人。而希特勒又崇拜尼采,他宣称自己领导的德意志民族是高贵的雅利安人。但实际上,希特勒不是历史学家,且当时缺乏必要的考古手段,得出德意志民族起源于雅利安人这一理论更像是希特勒的主观臆断。

1933年,希特勒控制了国家主权后,党卫队开始坚决地执行纳粹的种族清洗命令。德国纳粹在残忍屠杀数百万犹太人和被纳粹归为“劣等”族群的同时,还炮制了一个名为“生命之源”的秘密计划。这项计划由希姆莱牵头,目的是在全欧范围制造“优等”雅利安人。

当时,德国纳粹认为,雅利安人多半是搬到了更安全的地方,在德国纳粹看来,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就符合这一条件,雅利安人很有可能就去了西藏。

1938年,一个由5名德国科学家组成的小组被派往中国西藏,进行雅利安人种的探寻工作。人类学家布鲁诺·贝格尔是小组的成员之一,在中国西藏探险的过程中,他对376名中国西藏居民进行了骨骼测试,研究他们的面部细节,拍摄了近2000张照片。他还对锡金居民进行了骨骼测试,并仔细记录下他们包括头部和其他身体部位的特征。

希特勒为何派科学家去中国西藏? - 天天要闻

1939年,布鲁诺·贝格尔(左二)和小组成员在中国拉萨(来源:BBC)

后来,另一名小组成员恩斯特·沙费尔把他在中国西藏收集的大部分资料带到了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但在1945年,大部分资料及拍摄的图片被战争催毁。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太平天国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 天天要闻

太平天国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其破坏性与复杂性毋庸置疑。然而,在沉重的代价背后,它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
地震不断 日本吐噶喇列岛部分岛民离岛避难 - 天天要闻

地震不断 日本吐噶喇列岛部分岛民离岛避难

自6月21日以来,位于日本西南部的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及其附近海域地震活动频繁,截至7月3日已累计监测到上千次有感地震。吐噶喇列岛恶石岛的部分岛民4日上午乘船前往岛外避难。 据日本广播协会4....
G7爆单何小鹏摊牌,智驾我就是中国第一 - 天天要闻

G7爆单何小鹏摊牌,智驾我就是中国第一

“我对小鹏的智驾很有信心,一定是中国一,行业最强!”7月3日,何小鹏在G7发布会上语惊四座,直接摊牌了。但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何小鹏又定了一个“规矩”——2000TOPS算力,以后就是20万车的标配。通俗一点说,就是以后友商如果没有2000TOPS,就别再腆着脸吹智驾了。所以G7发布会主题被命名为“跨时代”,而且几乎全程对标...
巷道里的 “中国脊梁”,原来是他! - 天天要闻

巷道里的 “中国脊梁”,原来是他!

近日一段贵州榕江抢险一线的视频让无数网友泪目这个背影被称为巷道里的“中国脊梁”这名只留下背影的战士被找到了!他叫马东升是武警贵州总队的一名战士7月1日武警贵州总队官兵深入贵州榕江县城的小区、巷道清淤排障马东升所在的任务地点在一处巷道内那里地势低洼、空间狭小还有一段长约25米、倾斜近45度的斜坡他回忆当时巷...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 天天要闻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对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