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天津街道上聚集了一众身披白衣的人,整个队伍浩浩荡荡,一眼竟望不到尽头。队伍中有来自各界的文艺人士,还有当时帮派的一些代表人物,甚至还有一千多名青楼女子。这场奇特又盛大的葬礼,是为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所置办的。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无可奈何惟有死;生在天堂,能入地狱,为三太息欲无言。”这是袁克文的恩师所写的一副挽联,寥寥数语,道尽了袁克文的一生。袁克文行事海派,出身特殊但却丝毫没有政治之心;他生前风流,颇有学问却又沾染不少恶习。直到他临去世之前,身上已经挥霍的只剩20块,但是为何他的葬礼又堪比袁世凯,甚至比其父更为壮观盛大呢?
出生特殊,极具才情
袁克文,字豹岑,又字寒云。1890年生人,是袁世凯的次子。他在汉城出生,是袁世凯与朝鲜一位名门女子金氏所生。其母是当时朝鲜高宗李熙的爱妃之妹,袁世凯对金氏一见钟情,但当时他权势较小,名门出身的金氏自然是看不上他。经过一番周折,袁世凯才终于抱得美人归,由高宗亲自赐婚。
袁克文的出生经历也不同于常人,仿佛早就昭示了他并非凡夫俗子。临近袁克文出生之日,袁世凯在睡梦中忽然梦到了一头豹。同样的,即将面临生产的金氏也梦到了一头不知名的巨兽,形似金豹。不久后,一个啼叫着的婴儿就降生了。袁世凯为儿子起名克文,字豹岑。
在他刚出生不久,袁世凯就把他过继给了深受宠爱的沈氏。失去儿子的金氏一直郁郁寡欢,很快就无疾而终了。而无后的沈氏则是把袁克文放在了心尖尖上宠着,十分溺爱。因此也养成了袁克文不拘于世俗,浪荡风流的性格。
袁克文虽年幼,但他却极具文学天赋。6岁可识多字,7岁遍读经史,10岁就可作文章,俨然一个天才。袁世凯对这个儿子也是相当看重,甚至一心想要让袁克文接替他的衣钵。但是袁克文却对这些政治毫不上心,比起成为一个玩弄权术的政客,他更醉心于诗词歌赋,游山玩水,一派文人风范。
他自比曹植,处处结交文人志士。在京津沪地区,他可是有名的文人雅士,不少人慕名而来,乐于同他交往。他还对钱币和戏曲富有兴趣,师从于当时有名的钱币学家方地山,两人既是亲家,又是师徒。方地山对这个徒弟相当赏识,两人经常吟诗作对,好不快活。
除了诗词歌赋,袁克文还写得一手好字,师承大家,精通不少字体。还有着一身为人称道的特殊本领——写对联,袁克文并不同于其他人,将纸平铺在桌子上。他让下人把纸拿起来拉着,悬在空中,将笔沾好墨后,他便开始挥毫。令人称奇的是,薄薄一张纸,上面的字却遒劲有力,力透纸背却又未损坏纸。所见之人,无不惊叹于这一技法。
袁克文除了喜欢与文人结交,还热衷于与戏曲名角相会。说到听戏,他可是一枚昆曲老戏骨。不仅能听戏,这位出身上流的袁公子,还曾登台唱戏。尽管袁家认为他这种行为有辱家风,但他仍然我行我素,甚至还曾与好友张伯驹等人举行过义演。
才情出众,极尽文人风流,这就是袁克文当时的真实写照。他本无心政治,醉心享乐,但出生于袁家的他,难免不会被卷进政治风波中。
无心政治,却遭暗算
袁二少爷本无心无意于政治,但是他的兄长袁克定却始终视这个弟弟为眼中钉。
在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后,一心想要继承父亲地位的袁克定就把袁克文当作自己的头号威胁。他是袁世凯与原配于氏所生的孩子,人长得不如袁克文风流倜傥,还因为坠马摔成了瘸子。袁克文从小就与这个哥哥不对眼,袁克定脾气不好,还经常以势压人。袁克文却温和有礼,倍受别人喜爱。
真正引发二人反目的,是两兄弟的政见大相径庭。袁世凯一心想要称帝,不满足于这个大总统的职位。他的大儿子袁克定对这个做法相当支持,想着自己就是下一代的皇帝。而面对这个未来“皇帝”的袁克文,却丝毫不买账,他明确地反对了复辟帝制,引起了袁世凯的不快。
一旁的袁克定为此窃喜,巴不得老头子赶紧处理了这个烦人的弟弟。除了言语上反对外,袁克文还曾写下一首诗。这首诗名为《感遇》,其中的“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其意更是不言而明。这首诗很快流传出去,被有心之人大作文章,说袁克文带头反对袁世凯。袁克定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即刻就禀明了袁世凯。袁世凯大怒,对袁克文很是失望。
虽然袁克文在老头子那里算是失了势,但是疑心很重的袁克定还是害怕他会与自己争权夺势。袁克定还曾经公开说,如果让袁克文继位,他就会毫不留情地杀了这个弟弟。袁克定阴狠,在北海团城的时候,就想用毒酒毒死袁克文,以绝后顾之忧。
幸好袁克文早些识破,及时脱险。但是身家性命一直悬在悬崖边上的感觉,让他很不好受。况且袁克定见没有得手,一直派人追杀他。不得已之下,他只能从京城离开,前往了上海。然而上海也并非绝对安全,民国时期社会混乱,袁克定的手下又紧追不放。经过一番权衡,袁克文决定加入上海青帮。青帮在当时是一股强势的社会势力,能够得到青帮的庇护,起码不会再有性命之忧。
袁克文凭借自己的身家和名声,成功入了不再收徒的张善亭门下。摇身一变成了青帮的大人物,师傅是“理”字辈,在青帮地位相当高。他也借了这个东风排在了大字辈。要知道,这个大字辈可是不容小觑的,称霸上海一角的黄金荣等人还是矮他一辈的“通”字辈,连赫赫有名的杜月笙,还是徒孙辈。袁克文虽是在局势逼迫下加入了青帮,不过他十分重视与大字辈人物的交往,以确保自己的地位。但是袁克文始终是个文人,久而久之,他对这些帮派活动也就倦了,又开始“重操旧业”。
一生风流,花钱如流水
帮会生活对于袁克文来说,不过是生活中的冰山一角。他更多的是收集藏书,游山玩水,还广纳妻妾,生活可谓是惬意风流。
在他还在上海的时候,传来了父亲袁世凯的死讯。袁世凯一死,袁克定一家独大。他甚至没有回去参加父亲的葬礼,就急急忙忙地离开上海,去了天津,好躲避袁克定的暗算。除此之外,他还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青帮势力,只是所收的门徒十分风雅,多数都是文艺界人士。
日头一长,袁克文的青帮势力壮大起来,在京津一带颇具影响力。曾经居住的上海,也有一部分袁克文的势力。据传在上海一剧院,曾有人因口角之争,放话要向剧院扔炸弹,一时搞得剧院人心惶惶。剧馆这时迫于无奈求助了喜爱戏剧的袁克文,袁克文一听此事,立马派人出面调解,解决了这件事。由此可见,袁克文所建立的青帮即使在上海,也是有一定面子的。
然而比起经营帮派,袁克文把精力都放在了女人身上。他把妻子刘梅真丢在了老家,独自在天津风流。他身边的姬妾更是多到数不清,什么无尘、温雪、小桃红都与他有过情缘。走了一个,又来一个,他身边的女人可谓是源源不断。
凭借着一张俊俏的皮囊,他自然是桃花缘无数。在袁世凯还担任直隶总督时,慈禧还曾看上了这位一表人才的袁家二少,想要让自己的侄女嫁给他。但是当时的袁世凯却有种种担忧,他害怕自己这个风流儿子招惹祸事,又害怕慈禧是派人监视袁家,于是以与袁克文已有婚事为由拒绝了。回家立马给袁克文找了个妻子,就是被留在老家的刘梅真。
刘梅真是个才女,和袁克文也是情趣相同。二人举案齐眉,一边是相貌堂堂,一边是出水芙蓉,好似一对神仙眷侣。夫妻俩一同作诗,一同郊游,在外人看来很是登对。然而好景不长,袁克文本就是个风流的性子,他不甘只守着刘梅真一人过,于是到处寻花问柳。他陆续娶了不少姨太,其中不乏一些歌女名伎。
除了寻花问柳外,袁克文还花钱如流水,银票只见带走,不见带回。不多时,家里的财产就被他挥霍一空。眼见要穷困潦倒,他就自寻了出路,登报卖字,倒是也足够他一时的花销。
尽管这个少爷视金钱如粪土,花钱如流水,但是他却有一个罕见的仁人之心。在民国十一年时,潮汕曾受风灾,他得知消息后当即义卖了自己收藏的《兰亭贴》精拓本,用于支援灾区。
1931年1月,袁克文不幸染上了猩红热。经过不断地治疗,他的病情眼看有些好转。但是他按捺不住寂寞,偷偷跑到了别的地方和老相好喝酒。结果他的身体根本撑不住,回家后猩红热又复发。
3月22日,袁克文病逝,终年42岁。他花钱大手大脚,死后身上仅仅只有20元,这可不够他举办葬礼的。好在袁克文广收门徒,极好交友,在这些人的帮助下,袁克文的葬礼居然办得相当盛大,比起袁世凯有过之而无不及。送葬的人更是来自各个阶层,既有官场名流,文人雅士,又有帮派人物,还有一千多位风尘女子。一行人排成长队,送别了这个生活肆意,倜傥风流的袁家二少爷。
袁克文这一生广结好友,不论是三教九流,还是达官显贵,他都会平等相待。他虽出身特殊,却少有着贵族弟子的纨绔,反倒是学问颇深,才情出众,不拘世俗,活出了旧时代的真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