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尹(包拯)包青天官职到底有多大

2021年09月06日19:00:02 历史 1367

包青天的官到底有多大呢?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官吏,有的利用手中的权利,贪赃枉法,以权谋私,中饱私囊,反之,有的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而名留青史,前者臭名昭著,后者流芳百世,在历代的管理当中,最受百姓爱戴的还要属开封府的包拯他几乎是家喻户晓。

开封府尹(包拯)包青天官职到底有多大 - 天天要闻


他 判案铁面无私,为官公正,人送外号包青天,他案神速为民深渊断,并且不畏强权,他秉承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造福百姓为己任,为国为民受万民爱戴的好官,一直被人误认为官拜丞相,因为他铁面无私,把始乱终弃的驸马陈世美政法,于是就有了陈世美原配夫人秦香莲的那句广为流传的唱词,替民伸冤屈而纵观包拯的宦海生涯,不难发现,他并未曾官拜丞相,那为何百姓们又叫它丞相呢?


开封府尹(包拯)包青天官职到底有多大 - 天天要闻

说到官职就不得不从整个北宋的官职探索究竟,宋朝的政治体制与其他封建王朝不太一样,宋朝,没有固定的丞相,也就是说,这个职位并不是铁饭碗,她采取的是轮班制,而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集中皇权,分解相权,以改变之前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与皇权之间的尖锐矛盾,北宋前期人设三省中书文下尚书中书省的长官为正丞相,参知政事为副丞相,而我们的包青天包拯是北宋天圣五年的进士包拯至情至信。

父母在不远游,所以他在高中进士之后并没有马上的选择入朝为官,而是在父母相继驾鹤西去之后守孝完毕,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之下,才踏足仕途的,直到宋景佑四年包拯任知县颇有政绩,后来被调任瑞州知州回京之后任监察御史对处事不当行为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后来他最高任职枢密副使管理军政刑统与宰相官居正二品,而包拯在枢密副使这一职位上,不过一年半的光景就去世了,在死后追赠了他一品礼部尚书。

开封府尹(包拯)包青天官职到底有多大 - 天天要闻

所以包拯一辈子都没有当过丞相,包拯为官26载,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开封府尹,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部级领导,直到他去世也没能做到丞相,之所以在民间称他为丞相,大概是因为老百姓们都希望这样的好人能够做最大的官替民申冤吧!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赖清德称台湾和日本的感情“像家人一样”,国台办:背叛民族,令人不齿 - 天天要闻

赖清德称台湾和日本的感情“像家人一样”,国台办:背叛民族,令人不齿

5月14日,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陈斌华就近期两岸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陈斌华资料图记者提问:赖清德日前在台南参加八田与一纪念会时称,台湾与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样,是像家人一样。岛内舆论抨击其对日本殖民时期屠戮台湾民众的惨痛过去选择性失忆。对此有何评论?陈斌华:今年是日本侵占台湾130周年,...
辽金时代博物馆揭开千年古城黄龙府神秘面纱 - 天天要闻

辽金时代博物馆揭开千年古城黄龙府神秘面纱

在吉林省农安县前岗乡辽金时代文化园(以下简称文化园)内,吉林印记辽金时代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静静伫立。博物馆以文物搜集、整理、保护和展览为主线,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深厚人文历史,融合青铜文化、辽金文化与民俗文化,自2012年开馆以来,持续为游客揭开千年古城黄龙府的神秘面纱,展现其悠久历史与灿烂文...
我国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复兴 - 天天要闻

我国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复兴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5000年历史积淀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是地球上至今唯一保持下来的文明。在数千年文明积淀中,也有些民间游戏代代相传,包括一些博彩的游戏。其中有斗鸡、斗狗、走马、斗蟋蟀、斗鹌鹑等比较流行,而且产生了许多相关的成语、
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王敦为何“清君侧”起兵? - 天天要闻

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王敦为何“清君侧”起兵?

王敦其人王敦,字处仲,出生于公元 266 年,琅琊临沂(今山东费县)人 ,是东晋时期极为重要的大臣与丞相,同时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之子,司徒王导的堂兄。他出身于顶级士族琅琊王氏,这个家族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中拥有着极高的地位
赖清德粉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国台办批:背叛民族,令人不齿 - 天天要闻

赖清德粉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国台办批:背叛民族,令人不齿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14日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主持本次新闻发布会。环球网记者:赖清德日前在台南参加八田与一纪念会时称,台湾与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样,是像家人一样。岛内舆论抨击其对日本殖民时期屠戮台湾民众的惨痛过去选择
八路军被日军囚于木笼,解手睡觉都在笼里,战士传奇越狱 - 天天要闻

八路军被日军囚于木笼,解手睡觉都在笼里,战士传奇越狱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六六鳞编辑|六六鳞前言1942年2月的一个漆黑夜晚,河北平西某日军战俘营内,一名被囚禁在不足两平方米木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