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太昊陵

2021年08月28日18:31:08 历史 1863

朱元璋与太昊陵 - 天天要闻

朱元璋(1328—1398年),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大明王朝的开国君主,我国封建社会的著名皇帝。他一生活了71岁,前24年,从小不得温饱,为人放过牛,帮过工,当过和尚,在流离颠簸中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从军的16年,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度过戎马生涯;当皇帝的31年,为朱氏王朝的巩固起早带晚,事必躬亲,兢兢业业,最后累死在朝堂之上。

太昊陵是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春秋时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宋时大加修建,形成规模。元朝庙貌渐毁,元末已荡然无存,现存建筑多为明代建筑。朱元璋与太昊陵有何联系?笔者经过近几年的考证,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揭开了他与太昊陵的不解之缘。

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祖籍金陵句容(今南京市句容县)朱家巷。他的祖父朱初一元初为淘金户,因不胜盘剥,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朱五一、朱五四离开句容渡江北走,流落在泗州盱眙县垦荒。大约这荒僻之地可以逃过官府赋役,故而家道渐有起色,两个儿子也都因此而娶妻成家。只是好景不长,政府的横征暴敛很快向他们袭来。朱初一死后,兄弟二人不得不重走父母的老路,带上妻小流浪,几经辗转,逃往钟离东乡。老大朱五一生有四个儿子。老二朱五四生有四男二女,小儿朱重八即朱元璋,于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生于钟离县东乡。元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大旱,第二年春天,饥荒又加上瘟疫,把钟离变成鬼蜮之国,十七日之内,朱元璋的父亲、哥哥、侄子、母亲接连病逝。四个亲人死丧在地,却没有衣殓,没有棺木,没有一角葬地。他的二哥、三哥老实木讷,又外出做了赘婿。四个亲人的灵魂都需要朱元璋这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去安慰。朱元璋草草安葬了父母兄长,只剩下孑然一身。好心的邻居汪妈妈把他送到了皇觉寺当了和尚(见《洪武御制全书》)。因旱蝗肆虐,和尚们的生计也成了问题。朱元璋进寺的第50天,高彬法师罢粥散僧,让全体僧人出外云游。“云游”也叫“游方”、“化缘”,这是佛家用语。社会上雅称“叫化”,事实上就是要饭当乞丐。朱元璋一没念过经,二没做过佛事,但也身穿和尚服,肩搭大口袋,手持木鱼、瓦钵,走向四方了。“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为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见御制《皇陵碑》)。他先到合肥,再过河南之固始、信阳、汝州、陈州(今淮阳)、鹿邑,最后回到皇觉寺。这一圈历时三年(1344—1347年)(见《明孝陵志》、《洪武御制全书》)。

朱元璋与太昊陵 - 天天要闻

朱元璋在陈州云游的时间最长,晚上就栖身在太昊陵的破庙内。早晨起身后,要先到伏羲陵前跪拜祈祷人祖保佑,晚上无论回来多晚,也要再到人祖陵前再拜。再饥再饿,也不忘给人祖上柱香:愿人祖保佑,让重八也当当皇帝。

元至正七年(1347年)底,朱元璋返回钟离,依旧栖身皇觉寺,在这里度过五个年头。这也是他文化启蒙的五年。在这里,他下定决心要多认一些字,多读一些书,多懂一些道理,准备将来干出一番事业来。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江淮流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初一这一天,25岁的朱重八投身红巾军元帅郭子兴部下当兵了。

初投红巾军,“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朱元璋沉着机警,遇事有计谋,在军伍中很快崭露头角。郭子兴于是以他为心腹,并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他。这时,他正式起名元璋,字国瑞。

不久,朱元璋率领一支队伍在陈州与元军展开激战,由于寡不敌众,败下阵来,最后只剩下他孤身一人,追兵又穷追不舍。在走投无路之时,他逃进了太昊陵前一座他曾经栖身的破庙里,祈祷说:“人祖爷若能保佑我平安无事,今后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替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话音刚落,一只蜘蛛很快在庙门口织起网来。元兵追到庙前,见蜘蛛网封门,以为里面肯定没有进人,便追向别处。

朱元璋与太昊陵 - 天天要闻

朱元璋得人祖保佑,大难不死。离开陈州前,在人祖陵前拜了又拜。回到家乡钟离,竖起大旗,招兵买马。结果一呼百应,他少年的穷伙伴和乡邻徐达周德兴、郭兴、郭英、顾时、吴良吴祯唐胜宗、费聚、陆申亨等纷纷前来投效,很快募兵700多人。不久,他带领精选的徐达等24人南去定远,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的民兵3000多人。接着又收编了横涧山的义兵2万多人,队伍迅速壮大。从此,朱元璋开始了戎马生涯,南征北战,表现突出,不久升为镇抚总管。1356年又升任都元帅,乘胜前进,扫平了东、东南和西南元军,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力量。1361年朱元璋升为吴国公。在朱元璋北援安丰时,陈友谅率水师60万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洪都守将朱文正浴血奋战85天,争取了时间。1363年,朱元璋率20万大军驰救,并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千万艘战船,千百吨火药,鄱阳湖尸积成岛,湖水血红。这是中国历史上继赤壁、淝水之战后第三次大水战。陈友谅中箭身亡,朱元璋大获全胜。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登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立马氏为皇后,朱标为太子,命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其间平定福建,继取广东,攻入元大都,改名为北平府,宣告统治中国98年的元朝灭亡。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不忘云游和兵败陈州时得人祖护佑之皇恩。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朱元璋命大将徐达攻取陈州。不久,借出巡汴梁,驻跸陈州,到伏羲陵前三拜九叩(见民国22年《淮阳县志》)。

“洪武平天下之明年(1369年),车驾幸陈,亲洒宸翰(帝王所作的文章书法),为文以奠。仍命有司(地方官)岁为常祭,列圣相承(祭祀伏羲的事皇帝代代相传),遣使代祀,不绝其所以示天下尊崇之意……”(见民国22年《淮阳县志》)。

“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朱元璋遣使访历代帝王陵寝,命各行省具图以进,凡七十有九。礼官考其功德昭著者,凡三十有六。……在河南者十,陈(陈州)祀伏羲……(见《明会要》)”。同年朱元璋颁诏修建以上功德昭著者陵庙,太昊陵首列第一。

朱元璋与太昊陵 - 天天要闻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二十二日,朱元璋第五次幸陈,亲制祝文,并遣会同馆副使路景贤到太昊陵致祭。祝文曰:“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前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三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丞民主,神功圣德,垂裕至今。朕典百神之祀,考君陵墓在此,然相去年岁极远。朕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衷,奈秉性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神君,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于陵。圣灵不昧,尚其纳焉!尚飨!(见民国22年《淮阳县志》、太昊陵朱元璋御祭碑)“皇天”即伏羲,“后土”即女娲。朱元璋认为他之所以能从乞丐到皇帝,就是因为得到了伏羲女娲的保佑。这是朱元璋祭祀帝王的第一篇御制祝文。

朱元璋与太昊陵 - 天天要闻

(朱元璋御祭碑)

伏羲氏陵墓明代以前并没有这么高大,现在的陵制是朱元璋下令整修而成的。民国22年《淮阳县志》载:“明李维藩记曰:洪武平天下之明年(1369年),车驾幸陈,亲洒宸翰,为文以奠。仍命有司岁为常祭,列圣相承,遣使代祀,不绝其所以示天下尊崇之意,不但如历代帝王已也,而可如此荒废耶?乃顾谓参政金公清、佥事翟公镐暨维藩曰:‘斯实吾辈责也。’且御制碑亭规模卑隘,逼近陵冢,非所以崇敬也。于是相地宜,定规制,鸠工授日,度于有司,命通判官范汝敬等董其役,凭基畚筑。冢圆而高,象天也。周砌以砖台,方而厚,象地也。冢前远数丈,筑以高台券门,建碑亭于上,圣祖崇重之意又加隆矣……”这段文字表述很清楚:朱元璋当皇帝的第二年又来太昊陵,亲作文章书法,以文字形式以祭奠,命地方官每年经常祭祀,皇帝要代代相传。不仅要告知天下对伏羲的尊崇,其陵庙要比帝王的好,可目前太小,太破旧了,并说:“这是我们的责任啊!”而且正建的御碑亭太小,离陵墓太近,体现不出崇敬之意。于是,同随从官员选位置,定规制,聚集工匠安排日程,安排地方官,命通判范汝敬管理该项事务,凭现在的基础修筑。陵墓要高大,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在陵前数丈远,筑建一高台券门,再在高台上建碑亭,这样,朱元璋对伏羲的尊敬之意更重了。据此,我们可以说,太昊陵太始门(别名御碑亭)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伏羲陵现在的形制,是由朱元璋改定的。

春秋以前,人死了以后,无论地位高低,只有墓室有区别,上面“不封不树”,春秋以后,墓上面才封土。帝王称陵,圣人称林,诸侯称冢,士大夫称坟,老百姓称墓,并且,坟也是方的。朱元璋自为太昊伏羲氏定了陵制以后,在为自己修建陵墓时,改变过去的陵制,一律由方而圆。为了表达对人祖的尊崇,他的陵墓上下都是圆的,以区别于人祖的陵墓。“中国明代以前的皇陵,已形成了方上、灵台、方垣、上下宫的制度,朱元璋营建孝陵时一反常规,改方坟为圆丘……”(见2000年第一期《长江文化·明孝陵探秘》)。

历代帝王莫不重视都城的选择。明初,朱元璋对建都问题颇费考虑,在定鼎南京之前,曾诏以发祥地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并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营建。然而,在即将完工时,又突然改变初衷而罢建。又准备在长安、洛阳或开封建都,至洪武十一年才下诏定都南京。但到洪武二十四年仍有迁都西北的打算。朱元璋在太昊陵庙避难时曾许下愿: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替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但是,南京明故宫,分三个阶段建成,每个阶段都有改造或扩建,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间并未能完全仿照他的宫殿为伏羲氏再建庙宇,但大体格局是相一致的。南京明故宫虽然清朝咸丰年间毁于兵火,但大量遗存足以证明这一点。南京明故宫南有午朝门,门内30米有玉带河,过玉带河不远为奉天门,过奉天门为奉天殿,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而太昊陵南有午朝门,门内30米有玉带河,河北面有先天门,正殿为统天殿(午朝门与先天门之间的道仪门为清代所建)。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因此说,太昊陵庙与朱元璋南京明故宫是相似的。

太昊伏羲氏正殿为统天殿,朱元璋定明故宫正殿为奉天殿,其意是奉天的旨意即人祖伏羲的旨意而执政的地方,并自称是“奉天承运皇帝”。所以后来相沿成为帝王敕命的套语,如“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朱元璋与太昊陵 - 天天要闻


太昊陵自朱元璋修改陵制,重建庙宇后,明代列圣相承,不断增建和整修,遣使代祀,清代历任皇帝也代代相传。据考证,自朱元璋开始,历代帝王共遣官致祭五十三次:明洪武二次、永乐一次、弘治二次、嘉靖二次、万历一次,隆庆一次。清顺治一次、康熙十次、雍正三次、乾隆十次、嘉庆五次、道光五次、咸丰两次、同治一次、光绪六次、宣统一次。

朱元璋一生的经历,后人在其龙兴寺(皇觉寺)画像左右撰有一联,生动而真实地作了概括:

系于沛,生于泗,长于濠,凤郡昔钟天子气;

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

(发表于2004年1月13日《周口日报》2004年第一期《周口论坛》,后被《中华伏羲文化网》等转载)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川普关税落地,印度第一个举白旗,中国快速实施对等反击 - 天天要闻

川普关税落地,印度第一个举白旗,中国快速实施对等反击

特朗普所发起的全球贸易战,打了全世界所有国家一个措手不及,特别是由他本人所规定的所谓“基准税”更是离了大谱,因为如果叠加美国先前向其他国家征收的关税来算,总关税已经超过了70%。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出,特朗普的“关税武器化”较之于他的第一个任期,变得更加具象化了
中国反制之后,特朗普连夜发文:美国必须坚持住,结果将载入史册 - 天天要闻

中国反制之后,特朗普连夜发文:美国必须坚持住,结果将载入史册

日前,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自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有关事项如下:一、对原
美国闯大祸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彻底激怒 - 天天要闻

美国闯大祸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彻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记者爆料美政府高层作战计划群聊泄密事件后,英国、加拿大、奥地利近日均对此作出回应。CNN称,奥地利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表示,“美国的局势再次说明,我们必须考虑(建立)一个强大、自信的欧洲,走自己的路,通过自身力量从战略上确保欧洲的和平。”英国首
最后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关税来换取Tik Tok - 天天要闻

最后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关税来换取Tik Tok

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单边对华加征关税,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何亚东:中美双方经贸部门一直通过各种形式保持沟通,中方在关税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我们坚决反对美方单边对华加征关税,反对将经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