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临江,沿鸭绿江下行20公里,抵大栗子镇。
大栗子沟,因为江边两块栗子模样的石头而得名。
大栗子,又叫大栗子沟,这一地名源于江边两块栗子模样的石头。之所以大栗子能人口集聚,形成镇子,是因为这里蕴藏丰富的铁矿石,日本人在这里开矿;又因为大栗子毗邻朝鲜,是时朝鲜在日本的统治之下,侵占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便把大栗子沟作为战略后方苦心经营;与之相关联,大栗子沟之有名,还因为伪满洲国在此寿终正寝,溥仪在此终结傀儡皇帝生涯。
江上跑的是朝鲜的木排
因此,到了临江,一定要到大栗子沟看看。
那是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飞机开始轰炸新京(长春),日本关东军一面作军事抵抗;一面将伪满洲国的统治中枢转移后方,专列于8月11日午夜开出新京,8月13日清晨到达临江大栗子沟。溥仪“行宫”安排在日本铁矿技工养成所,随行家眷入住日本职员公寓。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7日,子夜,溥仪在养成所的教室内,召开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向大臣们宣读了“退位诏书”,伪满洲国至此寿终正寝。溥仪结束了13年5个月零8天的傀儡生活。
大栗子沟火车站还是当年的模样
延续下来的事情是:溥仪在百十号亲信中选了8个知已:弟弟溥杰、妹夫润麒、万嘉熙,侄子毓嵣、毓嵒、毓嶦,随侍李国雄,私人医生黄子正,陪他去通化,然后在通化换乘飞机去日本——在沈阳机场,溥仪一伙被抢先到达的苏联伞兵部队所俘获,接着送去苏联;丢在大栗子沟的有溥仪的两个妻子:皇后婉蓉、贵人李玉琴,溥杰的日裔妻子嵯峨浩和他们的女儿嫮生,及3个妹妹,3名太监,1名奶妈,数名仆人,及数名皇室兄弟、侄子及他们的家眷,80余人。
这80余人在大栗子沟住了一百天,随后成了八路军的俘虏。是时,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拉锯,这批伪满洲国的俘虏跟着八路军不断转移,在不断转移中对他们不断甄别,不断释放,队伍逐渐减少,到头来只剩下皇室成员,她们随我军运动,先临江,后通化、长春、吉林、延吉……婉蓉死在延吉;继续转移,先佳木斯、后哈尔滨、锦州、葫芦岛、北京、上海……嵯峨浩走得地方最多,遇到的波折最曲折,回到日本,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取名《流浪的王妃》,发表于1959年日本的《文艺春秋》上,当年再版9次,很受日本读者欢迎,嵯峨浩在这本书里描绘了她的不幸境遇,但对于原因——与满清皇族政治联姻无任何反思。
这些被溥仪所遗弃的皇族成员,在通化期间,见证了一段史实,她们赶上了通化有名的“二 ﹒三暴动”。1946年2月3日,通化的地下国民党,勾结日本关东军的残余势力,收买汉奸、伪宪警、伪公安队,精心策划了针对新生政权的武装暴动,双方攻防仗打得很惨烈,迫击炮、机枪、手榴弹全用上了,暴动匪徒主攻目标之一,是我公安局大楼——楼里临时住着伪满皇室成员,尽管有我方战士护着她们,但是还是有人伤亡——溥仪的奶妈被子弹击中,死了,贵人李玉琴脸上中了弹片,玉容有了些微的毁坏……嵯峨浩在她的书中记录了这一日的遭遇,她认为有日本关东军参与的这次进攻,是对她及皇后婉容的营救。但案审结论并非那么简单,这是国民党特务勾结日伪残余势力对共产党新生政权的一次有组织、有预谋、有政治目的的武装暴动。现在还有日本人折腾这事儿,只可惜嵯峨浩已经逝世,否则问问她,她是可以说清楚的。
看完临江,再看大栗子,很有必要,它令人反思:同样是背水一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保临江,三下江南”与伪满洲国统治者退缩大栗子沟结果截然不同——背水,乃绝地也,正义之战,绝地反击,赢了;叛逆之战,无力回天,输个精光,“皇帝”与“大臣”皆作了战俘,成为阶下之囚,而奴仆、家眷们作鸟兽散,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实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何止是“寡助”,实为“无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