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占据北平那么久,为什么没有破坏故宫?原因大概有三点

2021年08月03日09:33:47 历史 1537

经历了长时间战争的国度,耗损的不仅仅是人力、财力,还有一些极具历史文化的古建筑也被摧残得不堪入目。例如当初辉煌无比的圆明园,在经过八国联军的破坏后,一切都变成了断壁残垣的模样,这就是战争带来的消耗。

日军占据北平那么久,为什么没有破坏故宫?原因大概有三点 - 天天要闻

在历史中遗留下来的故宫,如今已经成了我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在抗战前期,日军攻占了北平。虽然他们占领了北平,但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居然没有对故宫进行毁坏,这究竟是为什么?

北平的彻底沦陷

在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后就立即建立了伪满洲国,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名正言顺地侵占中国的其他地方。面对日本的不断挑衅,清政府选择了软弱的妥协。正是因为这样的妥协与退让才会让他们得寸进尺,最终日军向北平发起了进攻。虽然人民军队奋力抵抗,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日军占据北平那么久,为什么没有破坏故宫?原因大概有三点 - 天天要闻

按照原来的行为,日军肯定会对故宫采取毁坏措施。但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故宫仍旧还是那个模样,丝毫没有被破坏。史料记载日军在一开始进入紫禁城的时候就屠杀了城内的百姓,当时的日军军官甚至还坐上了龙椅,并在全城实行了三光政策

日军之所以没有对故宫进行毁坏,实际上是因为溥仪。溥仪当时在东北做着伪满洲国的皇帝,在他知道北平陷落之后就与日本人进行了沟通,溥仪提出如果想要自己继续做皇帝的话就不要破坏紫禁城。

日军占据北平那么久,为什么没有破坏故宫?原因大概有三点 - 天天要闻

紫禁城是封建王朝尊严的象征,每一个中国人对它都充满着敬畏之情。七七事变的时候,北平彻底沦陷,当时人们为了保护紫禁城内的宝物,于是把它们都偷偷带走了。其中有一个人对于保护故宫这件事立下了巨大的功劳,那就是张庭济。张庭济不断地与日本人周旋并逐渐接手了掌管故宫的权力,这才使故宫逃过了这次劫难。

有用的前车之鉴

八国联军侵华,继而火烧圆明园是一件人尽皆知的事情,在那场大火中我们损失了太多太多,贪婪的外国人无情地掠夺着我们的宝物,如今再让人回忆起来仍旧是感觉到心有愤恨。有了这样惨痛的教训,在日军进入北平之前,故宫内的大多数文物已经被悄悄转移走了。

日军占据北平那么久,为什么没有破坏故宫?原因大概有三点 - 天天要闻

言外之意也就是日军即使是进入了故宫,他们也不能得到什么好东西,这就是我们从前车之鉴中吸取的血的教训。当时的专家预言在东北陷落之后,日军接着必定会攻打北平。如果说北平当时没有把故宫内的宝物相继转移,那么结局可能就会大不相同,历史也会因此而改写。

日军最为惨无人道的就是他们的“三光政策”,从从这个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野心与兽性已经无法遮盖。即使是日军的统治层面有着很高远的战略布局,想要下定决心保护这批文物,但是执行者们是士兵,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很难完全贯彻领导的意见。

日军占据北平那么久,为什么没有破坏故宫?原因大概有三点 - 天天要闻

日本人的狼子野心

攻占东北三省对于日军来说就是一个开始,中国的地域非常的辽阔,他们的野心在全中国,但是侵占全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战争对于双方的消耗都是极大的,日本人就想用其他的方式来控制中国,这也是他们不毁坏故宫的原因之一。

日军占据北平那么久,为什么没有破坏故宫?原因大概有三点 - 天天要闻

他们表面上已经顺从了以溥仪为代表的皇亲贵族们,日军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利用我们的封建思想来控制民众。实际上我们也都可以看到,溥仪的行为也正顺应了日本人的计划。故宫是皇帝、皇亲贵族们的家,如果日本人大肆侵略也就意味着必然会触碰到皇亲贵族的利益。到了那个时候,如果大家都和他们对立起来那么就得不偿失了,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日本侵占全中国的。

最后一个原因是因为日本人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故宫不仅仅是一座历史建筑,它更多的是代表着政治上的威严,虽然说大多数的参政者、皇亲贵族已经顺服于日本人,但是民间的力量还是非常巨大的。

日军占据北平那么久,为什么没有破坏故宫?原因大概有三点 - 天天要闻

一旦激起民愤则会引发整个社会的触动,真到了那个局面日本人也知道自己是非常不好收场的。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制约下,才避免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结语:

经过了战乱年代故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才得以让我们在和平年代一睹它的真容。虽然它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但它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容貌,就像历经沧桑的老人,在时间的洗礼下越显慈祥,依旧庄重。

参考文献:《清实录》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 天天要闻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与今天我们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时,名是名,字是字。《颜氏家训》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别彼此的,“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便有父亲给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陈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陈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谷嘉先生,于2025年5月14日上午8时逝世,享年91岁。陈谷嘉陈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1959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执教于湖南大学。1959年11月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师从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嗣后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 天天要闻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曹操死后,他大儿子曹丕当了皇帝。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顺眼,为啥呢?因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欢他,差点让他接班。现在曹丕当了皇帝,越想越气:这小子留着迟早是个祸害!这天上朝,有个大臣打小报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写诗发牢骚,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 天天要闻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14日公开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8604部队和8609部队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东京,日本细菌战研究专家、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西山胜夫召开说明会。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5月14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工作人员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的留守名簿。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民国人物张宗昌 - 天天要闻

民国人物张宗昌

给了我们所知道的很多负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残暴冷血,镇压劳工,,扼杀新闻自由、横征暴敛等等。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 天天要闻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原创性贡献。其中“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筑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伟力,更为我们党以彻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