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也要讲政治,这才是美式双标史

人们为什么厌恶双重标准,原因在于标准一旦指定被施行,就会成为所有人参看行事的原则,原则问题如果每一次都有新的解释,那么这个社会的运行就会陷入到混乱当中去,这并不是大家所愿意看到的。而双重标准的恶在于,当掌握了话语权的人解释某一项规则的时候,对于别人那样说,对于自己这样说,将自己的行为游离在规则之外,而只适用规则限制别人,这样的人或者是团体国家都挺恶心的。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俄罗斯方块》就是一种恶心之外的华丽商业电影。首先给予赞誉的就是本片作为一部商业大片是非常成功的。节奏明快,对于故事的讲述也是引人入胜。在技术上,本片的成功是无可厚非的,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本片也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其中的主人公撰写一个充满着传奇与冒险的故事。



作为一部讲述俄罗斯游戏开发者开发的全球性游戏的故事,本片不出意料地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方自由世界与东方民主世界进行了对比。在商业片这个大背景之下,对比自然会有好坏之分,而不会有任何的含糊不定的立场。然而这种对比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即将解体的苏联与有一种麻木围观者的狂欢的盛宴。这样的对比很有意思,但是本片中所描述的苏联与美国更有意思。



作为冷战阵营中两大对立首脑,美国与苏联向来是水火不容的,因为这样的立场作为基础,站在美国的角度上对于苏联进行抹黑,这是不让人意外的,但是本片中让人意外的是什么?就是美国人将这种抹黑定义为公正客观。这就有点恬不知耻了,为什么?原因在于苏联现在没了。



笔者并不认为苏联就是一都是正面的形象,实际上大多数人喜欢的是社会主义苏联而不是后期的帝国主义苏联,对于美国也是一样,人们喜欢的自由美国而不是法西斯美国。然而冷战当中相互对立的两个阵营真的存在正义与邪恶的划分吗?这个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我们在很多的当代的作品中看到的苏联的负面形象却看不到美国在冷战时期的负面形象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没了。



胜利者对于失败者的审判在于胜利者书写历史,胜利者书写历史的时候,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将任何的卑劣的罪名加在失败者身上而没有任何的顾虑,美国在苏联解体之后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而本片当中将苏联描绘成一个没有任何自由,且监听遍地,间谍横行的国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想看,那个时候的美国是否是白莲花呢?



当《俄罗斯方块》中将苏联的克格勃描绘的绘声绘色地时候,此时此刻的CIA在干什么呢?据不完全统计,冷战期间,CIA参与过72次他国政权更迭,且7次推翻别国政权。这样一个臭名昭著的组织背后可不是一个自由正义的国家。



然而在本片中,我们看到的所有的恶都是来源于苏联,冷峻的色调,毫无生气的街道,民众们排队买面包,科学家工程师们没有任何的尊严以及隐私,遍布大街小巷的秘密警察,无时无刻不在的腐败官僚等等。这些人们集体厌恶的恶以及负面被加之在苏联身上的时候是那么的自然。为什么?因为在冷战中竞争失败的苏联已经彻底丧失了发言权。


而此时此刻的美国呢?互联网存在的好处就是人们可以随意的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而对于一件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单纯的抹黑并不能彻底的让一个曾经存在过的政权失去原本该有的意义。而抹黑别国自己相安无事的最好方式就是谩骂别国的这些罪恶自己一点也没有参与。然而现实中的美国远没有电影中的美国那样冰清玉洁,因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当然,双标者并不仅仅是攻击某一点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性,而是在使用电影等媒体形式进行宣传的时候,故意隐去自己的身份与实际行动。在冷战期间,美国做过的事情跟苏联不相上下,然而美国并没有对于自己的罪恶进行过度宣传,反倒是对于苏联的罪恶进行放大镜般的罗织。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自己在被别人抓住这点的时候,可以大方承认,虽然我也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苏联不也是做过吗?这是洗白自己的另类途径。



当然,《俄罗斯方块》本身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是没有办法用别的方式来衡量的,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来说,本片很优秀,但作为一部以特定历史背景的商业电影来说,本片却是漏洞百出,因为本片灌输的是一种双重标准的恶,这种恶行,甚至比单纯的施暴者更恶心,因为谎言本身就是最大的恶行。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