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帆书 · 子非鱼

网上流传过一句话:“20岁拼体力,30岁拼能力,40岁拼圈子。”
而在现实中,职场人哪个不想拥有这样的际遇?
在最佳的年纪,拥有对等的实力。
直到40岁才发现,体力用了,能力尽了,自己却根本没有拼圈子的资格。
同学聚会,大家都在畅聊资源互换,而你却在忧愁,下一份工作在哪?
有相关研究表明:“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
能力只是敲门砖,圈子才是职场天花板最关键的资源。
人到中年,与其为换工作焦虑奔波,不如先提升自己的价值,吸引更优质的圈层,享受持续积累的复利。


人到中年,最怕的就是行差踏错,一脚踩进别人挖好的坑里。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新闻:
工作者阿辉,原先家境很好,父母是退休教师、妻子是护士,自己又是国企人员,日子不说大富大贵,也是非常滋润了。
没想到,却在一场同学会中,被几个多年未见的老同学诱惑,玩上了虚拟币。
不到三个月时间,败光全部资产不说,还背上了200多万的债。
那一瞬间,突然理解了一句话:
人这辈子最大的坑,不是不够拼命,而是掉进了错误的人堆里。
多少中年人,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渴望一夜暴富。殊不知,等待自己的,往往是别人精心设计的圈套。
不了解情况就盲目入圈,除了赔上多年积攒的血汗钱和好运,还会让你跌入深渊。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顾佳,也曾踩过这样的“大坑”。
为了挤进“太太圈”,她贷款买大平层,放下身段做蛋糕巴结王太太。
好不容易得到认可,进入了“太太圈”,却被眼前的利益迷惑,误以为有了这个圈子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最后却被“李太太”摆了一道,给家庭带来了更大的危机。
顾佳这才明白,不属于自己的圈子,再光鲜亮丽也是“低质量”的。

与其削尖脑袋往里钻,不如踏踏实实修炼“内功”,为进入真正适合自己的圈子打好基础。
每一次独立思考,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大厦添砖加瓦。
如果被虚荣和贪婪驱使,不仅会迷失方向,还会成为别人棋盘上的棋子,任人摆布。
中年这场马拉松,拼的不是爆发力,而是耐力。
保持学习、思考,才能吸引到真正同频的优质圈子,收获有价值的人脉与机遇。

俞敏洪曾说:“你所处的圈子,决定了你人生的走向。”
这个“走向”,不是指你当下身处何处,而是未来将抵达何方。
人到中年,站在人际关系的分水岭上,选择与谁并肩而立,往往比埋头赶路更重要。
35岁的巴菲特遇到了芒格后,改写了自己的人生。
芒格用“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投资理念,引导巴菲特放弃投机“烟蒂股”,转而关注优质企业。
一次考察糖果厂时,芒格的一句“这才是印钞机的味道,”促使巴菲特买下喜诗糖果,二十年内实现三十倍收益。
不仅让他们在财富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投资界树立了不朽的传奇。
正如曾国藩在家书里写的:“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
与智者同行,扶摇直上;与庸者为伍,身陷泥潭。
有位知名作家年轻时嗜酒如命,每每返乡必呼朋唤友开怀畅饮,甚至还因此喝到酒精中毒去了医院。
后来,他结识了另一位作家,逐渐将与朋友的聚会的时间,转为创作和交流写作心得。
当其他同学都热衷于各类聚会时,他们两人在宿舍里聊文学、写小说,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如今,两人都功成名就。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堕落的时候,但与优秀的人同行,便有机会幡然醒悟,重塑自我。

正如巴菲特所说:“你想成为赢家,就要与赢家为伍。”
人到中年,试错成本高昂。
想要成功,就要主动接触高质量的圈子,与优秀的人为友,借助他们的资源信息,加速成长,迈向人生目标。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创造它。”
而创造未来的关键,是能打破现有的圈子,进入能激发你潜能的圈子。
若你也想在遭遇中年危机时,多一个选择,不妨试试从升级自己的圈子开始。
方法1:主动靠近“高能量”圈子
人际关系学有这样一种说法:
靠近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靠近“高能量”圈子,就是靠近成功和机遇。
与优秀的人同行,可以激励我们不断进步、激发自身的潜力。
然而,真正能靠近这些圈子的机会并不多。
不如尝试主动出击,创造机会,为自己赢得可能。
罗列所有可能接近新圈子的方法,从中挑选出最有机会的那个。
再根据这个方法,制定具体计划,或制造巧遇,或长期坚守。这种有计划、有方向的主动行为,定能帮你快速入圈。

方法2:用价值交换,而非讨好
在生活里,若习惯了讨好他人,想要一下子转变为价值交换的模式,的确是件难事。
但如果告诉自己,我不是要立刻建立宏大的社交关系网,我只是进行一次小小的价值交换呢?
当你觉得在社交中实现价值交换很难,不妨从一些小事开始:
比如为朋友提供一个有用的信息,帮同事解决一个小问题,给合作伙伴分享一个新的创意……
细微的价值交换,可能会推动社交关系的良性发展。
方法3:用“专业标签”吸引同频者
有时,我们想要进入某个圈子,却苦于找不到途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缺乏鲜明的标识,难以让同频的人发现我们。
那不妨打造“专业标签”来吸引同频者。
当我们为自己打造好清晰的专业标签,别人就能快速识别我们的价值,进而吸引那些与我们同频的人。
当你不知道如何进入目标圈子时,不如试着做个专业账号,让平台为你打标签,借助大数据的力量,让“贵人”主动上门。
只有当我们足够优秀,打造出有吸引力的专业标签,才能吸引到更优秀的人,从而实现圈层的跨越。


稻盛和夫曾说:限制一个人发展的从来不是学历,也不是智商,而是你身处的生活圈。
低层次的圈子会拖垮你的能量,而高质量的圈层能为你打开认知的“折叠空间”。
人到中年,与其在求职市场疲于奔命,不如重新审视自己的圈子,它才是决定你人生下半场的隐形赛道。
真正可靠的人生,从来不是攀附新的圈层,而是锻炼自己的价值。
当你的能力完成迭代升级,属于你的圈子自然会向你敞开大门。
点个“在看”,与君共勉。
作者 | 子非鱼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