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上首次!机器人“约架”现场直击
直拳、勾拳、侧踢、膝踢,拳拳到“肉”的格斗比赛,在“硅基生命”之间激烈开打。这不是《铁甲钢拳》续集,也不是《阿丽塔》片场,而是真实发生在杭州的“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

5月25日晚,这场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主角的格斗赛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彻底颠覆了“机器人只会搬箱子”的刻板印象——毕竟在中国,连机器人都得会功夫!
本次比赛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宇树科技提供“选手”——身高1.3米、体重35公斤的G1人形机器人。参赛的四支队伍操控人形机器人展开对抗,四队机器人分别佩戴红、粉、绿、黑四种颜色的头部护具及拳套。

机甲格斗擂台赛采用积分制,共3回合,每回合2分钟。击中头部、躯干为有效击打,手部动作有效击打计1分,腿部动作有效击打计3分。倒地一次扣5分,被击倒8秒内无法起身则扣10分,本回合结束。
最终,由操作员陆鑫操控的AI策算师(戴黑色护具的“小黑”)获得冠军,获得“格斗之星”称号。

★机器人格斗名场面:比马拉松还抓马
你以为机器人打架是慢动作互怼?错!这群铁疙瘩的招式比人类还花哨——直拳、勾拳、扫腿、膝踢,各种单打、缠斗动作轮番上演。
比赛还贡献了不少名场面。开局表演赛,小粉和小绿率先登场。小绿一个冲拳命中,小粉被击倒在地,不过很快爬了起来。紧接着,又被擂台边的绳子绊倒。只见小粉一个“鲤鱼打挺”起身,十分麻利。

竞技赛第一场,小黑和小粉展开较量。双方人类操作员念完狠话,握手示意,接着一声令下,两台机器人开始互踹,战意拉满,但打着打着也有些“迷路”,被网友调侃:“像极了没戴眼镜的我找教室。”

还是这个显眼包小粉,在对手倒地后,反手就是一套挑衅动作,勾勾手臂拍拍屁股,简直“杀人诛心”。

看机器人打架,有人直呼过瘾,也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对于人形机器人需要人用遥控器操作,一些网友质疑:这不是大型遥控玩具吗?
★从马拉松到格斗:机器人为什么要学打架?
一个月前,北京亦庄的马拉松赛道上,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摔得全网心疼;一个月后,杭州的格斗擂台上,同款机器人却拳脚生风——这届机器人怕不是偷偷上了少林寺暑期班?

此前,杭州宇树科技发表声明称,宇树最近主要忙着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没有参与任何比赛。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上,有好几个独立的团队使用了宇树的机器人。客户用自己的算法参与比赛,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
为了格斗比赛,工程师们给机器人加了“功夫特训”:他们为机器人格斗动作采集了大量专业选手的数据,训练素材直接来自职业搏击选手的实战演练,“它的老师就是一些职业的搏击选手。”

为什么机器人要学打架?
现在,我们早已习惯让大模型写代码、画画、讲笑话,于是理所当然地以为,机器人也应该能刷锅、叠衣、喂猫。但机器人不同于语言模型,现实世界的数据收集成本与虚拟世界不可同日而语。
训练机器人格斗本质上是一种高效、低成本、强反馈的动作学习方式。在人形机器人还没找到明确落地场景之前,打拳是最容易标准化、最容易“出片”的展示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将目光投向“打拳”。

不管是多么复杂的动作,“站得稳”是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的必修课。机器人如何在极大的外部冲击下保持平衡,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而机器人参加格斗,不仅要“站得稳”还要“起得快”。
看似简单的起身动作,需要运动控制算法调用机器人全身29个电机同步配合才能完成。倒地以后能不能在8秒内快速起身,是这场格斗赛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评判依据,也是对人形机器人软硬件技术的一次抗压试验。
在今天的格斗赛场上,我们已经能够看到,通过AI控制算法的优化,机器人可以实现毫秒级的动作响应,在外部冲击下实时调动各个关节电机,站得更稳,起身更快。
★家长课堂:技术进步的逻辑
为什么机器人要先学跑步再学打架?和孩子探讨“基础能力如何支撑复杂技能”。
★大象新闻说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的加速迭代不断刷新我们对具身智能领域的认知,从会走到会跑,从空翻到格斗,人形机器人的灵活度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实现蝶变。
当机器人从擂台走向现实,我们期待的不仅是“能打”,更是“能买菜、能喂猫、能照顾老人”。如今的格斗大赛,或许只是机器人“打工生涯”的热身赛。但别忘了,连功夫巨星李小龙都说:“不怕练一万种招式的人,只怕一种招式练一万次的人。”机器人,正在这条路上狂奔。
👉互动话题
你觉得机器人还该挑战哪些运动?跳水?滑板?还是踢毽子?
文章综合自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九派新闻,极目新闻等

港校愿接哈佛生;河南118人通过北外综评初审
大学生专场招聘会,6000多个岗位在这里
女生宿舍全员推免考研上岸!宿舍人均证书拿到手软
编辑:牛娇娜 | 审核:靳晖 彭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