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能养4万只?这个“鸭司令”杠杠的!

鸭子通常临水而居,作为家禽养殖品种之一,其粪便带来的环境污染一直饱受诟病。而位于洋口镇的如东兴洋家禽养殖有限公司一改传统模式,将鸭子“赶上架”,从喂食、捡蛋到粪便处理,养殖流程自动化程度接近100%。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从“一枚蛋”到“一条链”的华丽转身。


“一只2斤3两的鸭子,就能产1斤鸭蛋,而且成品合格率达99%。”记者透过鸭舍监控看到,一枚枚刚刚产下的鸭蛋均匀排布在中央集蛋线上,被输送到蛋库终端,再由工人们将鸭蛋装框垒好,销往高邮。兴洋家禽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彬介绍,中央集蛋线投入使用以后,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本,还降低了运输过程中鸭蛋破损几率,“我们计划再加装分级处理系统,便于将鸭蛋按大小分类。”


对于王彬来说,养鸭是头一遭。他深知,要想保证鸭蛋的质量,必须从养好鸭子开始。鸭子是水禽,生性胆小又爱嬉水,传统养殖模式抗生素使用较多,产蛋量低。他思来想去,萌生了让鸭子“住进楼房”的想法,通过恒温恒湿的环境,减少蛋鸭的发病率。

万事开头难,首批数万只试验蛋鸭因不适应笼养环境,集中死亡。王彬没有放弃,团队通过搭建过渡棚训练蛋鸭、精准调控营养供给、一笼养两只等方式,成功将水鸭变“旱鸭”。“从环境、温度、湿度、环控、饲料等方面入手,摸索出了一套适合的养殖模式。”王彬说。


目前,养殖场内共有3栋鸭舍,每栋存栏量4.3万只,已有两批鸭开始产蛋,第三批预计在一个月后进场产蛋。王彬介绍,13万只的蛋鸭养殖规模,背后其实也就5名工人,3人负责养殖,2人负责后勤,形成了“一人管一栋,一栋养四万”的高效模式。王彬说,自打有了养鸭的念头,全自动化养殖就是他的目标,鸭舍配备了自动饮水器、移动食槽等设备。在监控室的智慧大屏上,跳动的实时数据可以精确到每只鸭的采食量、产蛋率,甚至体温变化,自动化程度近100%。 

“如果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方式,一人只能养5000只,我们现在一人管理4.4万只,还很轻松”。在自动化科技养殖的加持下,鸭场的人力成本锐减90%,死亡率下降80%,产蛋率提升30%,最高峰达到96%至97%。


鸭是养起来了,配套产业链也得不断完善。王彬还投资建设了颗粒饲料生产线,将本地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转化为高营养饲料。不仅为鸭群提供了优质口粮,还带动周边万亩农田实现了订单种植,农户亩均增收300元。同时,智能粮仓的建设让原料储备周期延长至90天,有效抵御了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保障了饲料供应的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鸭粪处理也是兴洋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通过干湿分离系统,鸭粪摇身一变成为有机肥,年销售额超200万元,昔日的污染源如今成了“绿色银行”。这种“养殖—加工—生态”的循环模式,既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又减少了 90% 以上的水体污染,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来源:如东发布

编辑、制作:姜歆雯

审稿:周雨霁

审核:高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