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紧箍咒是啥内容?翻译出来就六个字,你听了也得头疼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孙悟空的本事有多大,那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要做他的师父,靠什么呢?靠的就是一篇垂直性很强的“紧箍咒”。

孙悟空最怕的也就是“紧箍咒”了,每次唐僧嘴里一念叨,孙悟空就受不了了。想必,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很好奇唐僧嘴里念的是什么吧?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西游记》中,被紧箍咒困扰的,并非只有孙悟空一人。

锦斓袈裟、九环锡杖、金箍儿、紧箍儿、禁箍儿,这五件宝物是佛祖亲命弟子阿傩、迦叶交给观音的。

其中“金、紧、禁”三个箍儿都有咒语,是为“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准备的,“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咒语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后来,金光灿灿的“金箍儿”给了颜值最高的红孩儿;

“禁箍儿”配给了观音院偷锦斓袈裟的黑熊怪;

“紧箍儿”则赐予了最需“束缚心志”的孙悟空。

接着,让我们回顾一下,唐僧在整部《西游记》中念了几次“紧箍咒”呢?

第一次是在第十四回,是唐僧刚把紧箍咒给孙悟空,想要试试这紧箍咒是不是真有观音菩萨说的那么神奇。

第二次也是在第十四回,悟空在感受到了紧箍咒的威力后,气得一棒子打向唐僧,唐僧为了自保才再次念了紧箍咒。

在第二十七回,唐僧是肉眼凡胎呀,他可看不出白骨精变身戏法,在看到孙悟空一口气打死了一家三口后,唐僧勃然大怒,硬是要赶走他眼中视“人”命如草芥的孙悟空。

在第三十九回中,一行人来到乌鸡国,狡猾的狮子精变成了唐僧的样子,为了分辨真假,孙悟空就让两个师父都念紧箍咒。

在第五十七回,突然跳出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孙猴子,二人本领相同,难辨真假,于是唐僧便念动紧箍咒,但是两只猴子都叫起疼来,因为六耳猕猴本身也是杂念的化身,而紧箍咒约束的恰恰是这些。

孙悟空一开始也是杂念与野性的化身,正是因为他肯克己复礼,外加紧箍咒的约束,才能化身成佛。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紧箍咒到底念的啥?

《西游证道书》说,这紧箍咒其实至今仍在流传:

《紧箍儿咒》,一名《定心真言》,然则此箍非头间之箍,乃心上之箍耳。或问此咒至今传否?

道人曰:‘《易经》、《论语》俱有之,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君子思不出其位”,出自《周易·艮》。后来《论语·宪问》篇有更著名的一段话,那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成语的出处: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这是说,要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责、能力和范围,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意思。

止于行,也止于位,像孙悟空,就要当好徒弟,保护好师父,同时克服自己山野猴精野性难驯的毛病,走上成佛成道的康庄大道。

到最后孙悟空取得真经,成为斗战胜佛,那紧箍咒自然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而当观音对唐僧说她有一篇紧箍咒时,《西游证道书》夹批:

“明明说出宗旨矣。此一篇之咒,可与五行山顶六金字同功。”

哪六金字?

就是著名的“唵嘛呢叭咪吽”,这是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

从咒的字面上来讲,‘唵’是身,包括法身、报身、应化身;‘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

连起来,意思是我们起心动念,保持身心像莲花一样清净,出污泥而不染。

在《大乘庄严宝王经》中,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

你看,三句不离本行,万变不离其宗,说来说去,《西游记》变着花样要告诉你的,还是要清心寡欲,要正心

也许,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每个人都需要“紧箍咒”来定心吧!

因为自由都是有限度的,生存意义与生命诉求总是互相拉扯,既快活又不闯祸,能心安又所求不多,持正向善,不随波逐流,摒弃杂念,保持本心,找到自己的天然禀赋,成为自己最适合、最该成为的那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