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一所中学的食堂竟沦为某些人敛财的“提款机”。平武中学原食堂经理吴某的落马,不仅揭开了校园餐饮行业藏污纳垢的遮羞布,更暴露出某些人将公共资源当作私人提款机的荒诞逻辑。

2019年8月,当这位“餐饮专家”带着成都某餐饮公司的光环走马上任时,恐怕未曾想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因每月两毛钱的“面包回扣”画上句号。但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在短短两个月内,这位新晋经理就展现出惊人的“职业素养”:利用管理漏洞收受供货商贿赂,以次充好克扣餐标,甚至将黑手伸向学生们的零花钱。那些标榜“营养均衡”的餐食背后,是霉变食材和过期奶制品;那些本该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小卖部货架,早已被高价劣质商品填满。
最令人拍案的是那笔持续多年的“面包回扣”。供应商彭某某深谙“可持续发展”之道,以每只面包两毛钱的“手续费”与吴经理达成“长期合作”。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字游戏,在经年累月的重复操作中演变成惊人的数字——当办案人员翻开账本时,累计金额足以令任何人都瞠目结舌。更讽刺的是,这些靠克扣学生营养换来的不义之财,竟占其非法所得总额的四分之一。
吴某的“生财之道”堪称一本反面教材。他娴熟运用“蚂蚁搬家”策略,将每张发票金额精确控制在监管阈值之下;善于打“感情牌”,逢年过节给校方领导送上“贴心礼盒”;甚至能将食堂设备维修费异化为私人金库。这种将制度漏洞转化为个人提款机的操作,完美演绎了什么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案件曝光后,人们不禁追问:为何在层层监管下仍能滋生如此严重的腐败?答案或许藏在吴某办公室的“三部曲”里——前期伪装成任劳任怨的“改革者”,中期化身左右逢源的“交际家”,最终堕落为雁过拔毛的“守财奴”。当他享受着供货商殷勤递上的“好烟好酒”时,可曾想过那些营养不良的学生?当他在小卖部盘点日进斗金的货款时,可记得自己守护的是校园食品安全的最后防线?
如今吴某已被移送检察机关,但其留下的警示犹如悬在教育系统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场发生在教书育人圣地的利益围猎,恰似一面照妖镜,照见了某些人贪婪本性的千疮百孔。当教育者的初心被铜臭味玷污,“营养餐”沦为“昧心餐”,受害的不仅是莘莘学子,更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