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游长安丨每个吃货看到“饼”,都会露馅

进入冬季,南方的小伙伴太难了,一边被北方各地的雪景刷屏,一边在四季随机的凌乱中,猝不及防进入到“冻手冻脚”模式。

冷空气来袭,手脚在渐浓的寒意里不愿动弹,但嘴巴却对各种吃食产生了强烈渴望。

所谓“每逢入冬胖三斤”,似乎只有一次次入口的暖热,舌尖直达肠胃的幸福感,才能唤醒手脚往日的活力。

古语常说“民以食为天”,说起来,“吃”大概是人类史上最日常的一种行为,而谈吃论吃、赞美吃,甚至是吃货自嘲都具有天然的正当性。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们留下了许多与美食相关的作品与故事,比如晋朝束皙写下的关于面团的狂想曲《饼赋》,唐朝诗人杜甫为四川河鱼作的诗篇,宋朝诗人苏东坡在杭州发明的美味的“东坡肘子”,美食家袁枚在南京写成的菜谱《随园食单》……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的文人君子圈里,对食物的热切欣赏是很受尊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品质,对食物的品位与品鉴力能够和对音乐、绘画、诗歌或者书法的品位相提并论。

白居易就写过一首《寄胡饼与杨万州》,将自己做好的胡饼寄给了杨大使,让他尝尝像不像是辅兴坊做的。因为当时辅兴坊胡饼铺里的胡饼是全京城最好吃、最有名气的。

胡饼,从名字里有个胡字就能判断,这是一种从异族引入长安的美食。是当时对从西域或更远的中亚传入的烤制而成的扁平类面食的通称。

唐时的胡饼跟我们现在吃的芝麻烧饼差不多,用白面压好饼胚,抹上油,再撒上芝麻,放进炉子里烤,等待一段时间熟后,就可以享用香喷喷的芝麻饼了。许多人认为,维吾尔族的馕的制作方法和大小相当于唐宋时期的胡饼。

所以,假如你想尝一尝唐时胡饼的味道,不妨买一个馕,再就着白居易的这首诗,或许能吃出些唐的味道来。

当然,唐代的美味非常之多,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张小敬恢复自由身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吃了两大碗水盆羊肉,这也绝对是长安美食的代表之一

唐朝人做饭的主要手法就是“蒸”,主食常常是蒸饼,其实就是用发酵过的面皮,包着各种香料在笼屉上用水汽蒸熟,和我们现代吃的馒头、包子、花卷、烧麦、蒸饺区别不大。

文化从来都是一脉相承的,饮食文化自然也是这样,如今的陕菜里自然少不了唐时的遗风,而在如今的西安城里,我们也可以从大快朵颐中品味出唐时的风味来。

比如,很多美食老字号,对于本地人来说无需多言,一个简称就能心灵神会。城墙里,在唐朝魏征府邸旧址上重建的永兴坊,以美食之坊、文化之坊、时尚之坊,为古城再添了一座古今相融的名片。

今天,让我们继续以唐诗为引,在《诗中游长安》微视频集,品味一番大唐的美食吧——

《诗中游长安》微视频集之

《吃喝玩乐长安行  舌尖美食》▼

《诗中游长安》微视频集之

《吃喝玩乐长安行  煮茶茗香》▼

《诗中游长安》微视频集共45集

已在女友全媒体、陕西电视台(每晚18:35)

分集进行推送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