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上的是一所农村小学,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每学期的学费不过三十块钱,可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同学交不起,三天两头被老师点名催缴学费。
那时候,一毛钱能在学校小卖部买到好几颗糖;五分钱就能在门口老爷爷的摊子前喝一杯茶叶水。那水是用茶叶泡的,透亮呈暗红色,凉快又解渴。后来,小卖部又有了新花样:一毛钱一袋的小冰袋,大的两毛钱;还有五毛钱一根的雪糕,上面裹着一层薄薄的巧克力,咬一口,甜滋滋、凉丝丝的,好吃极了;一毛钱一颗的泡泡糖也特别受欢迎,吹出一个个大泡泡,比什么都有趣。
上初中时,已经是21世纪了,我来到镇上的学校读书。学费涨到了三四百块钱一学期。学校的食堂提供大白米饭,米饭可以交钱买,也可以自带米去换。菜的价格也很实惠,一餐五毛钱,大多是白水煮冬瓜或土豆,上面漂着几颗油星子;偶尔也有荤菜,一块钱一份。那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连汤带水一大盆,也能吃得干干净净。
每天晚上有晚自习,离家远的同学可以住校,离家近的则每天回家。有些同学会从家里带一天的菜来。记得那时候老干妈辣酱才五块钱一瓶,有同学买了一瓶,能吃上整整一周。每顿饭挖一勺,拌在饭里,那味道简直绝了。
我妈每周给我五块钱零花钱,但我一般不舍得花。同学们都喜欢吃五毛钱一根的冰淇淋,我却很少买。有一次,我的同桌炫耀他新买的一双运动鞋,要大几十上百块钱。而我那时只知道有一种鞋叫保暖鞋,对运动鞋的概念还很模糊。
上高中后,我去了县城读书。学费一下子涨到了一千五百块钱一学期。当时,我的中考成绩本可以花一万块钱读县城最好的学校,但对我来说,那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最后,家里多花了两千块钱,让我上了一所普通高中。
那时,学校还没有正规食堂,都是些被学校招安的小商贩在经营。吃一顿饭,有菜有饭,大概两三块钱;一个炒饭才两块钱,再配上自制的麻酱油,每次我都要挖上两大勺,吃得额头冒油才觉得满足。
学校是住读制,十个人一间宿舍,公共卫生间没有热水。冬天再冷,洗澡也只有冷水,那时候的我,感觉自己都能去冬泳了。
家里每个月给我200块钱生活费,包括吃饭、文具和生活用品。早餐一块钱,两个大包子,五块钱的豆浆我可舍不得买;中午和晚上各两块钱,算下来一天最少要花五块钱在伙食上。有时候上完晚自习,十点多钟肚子就饿了,我会花一块五毛钱买一包泡面,用学校免费提供的开水泡着吃。
高中每月放一次假,一次两天,遇到节日另算。每周六下午有半天休息时间,同学们一般会外出逛街或者去超市采购生活物资。我们常去的地方有台球室,打台球按小时收费,五块钱一小时;溜冰场也很受欢迎,尤其是那些谈恋爱的同学,喜欢在昏暗的灯光和嘈杂的音乐声中,手拉手滑旱冰。还有一种流行的娱乐方式是去网吧上网,一块钱一个小时,鼠标是有滚轮的那种。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注册了人生第一个QQ号,那是2004年的一个九位数号码,虽然在互联网浪潮中算是后知后觉,但也让我感受到了网络的魅力。
2005年高考结束后,我进入了大学。学费是5500元一年,住宿费1200元一年,四人间宿舍,环境比高中好了很多,只是没有空调。武汉的夏天特别热,想想都觉得难受,可当时我们还是硬扛了过来。
我和家里商量好,每月给我500块钱生活费。第一学期开学时,我妈直接给我一张卡,把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一共一万元都打了进去。当时,我感觉这笔钱简直是巨款。
交完各种费用,买完生活用品后,还剩三千多块钱。原本打算每月花500块钱,可一学期下来,四个多月时间,等寒假回到家一算,卡里的钱已经所剩无几了。后来,家里就开始按月给我生活费了。
再说说物价吧。学校食堂的饭菜种类丰富,有天南海北的小吃,各种拉面、刀削面、热干面,素面一般1.5元到2元一碗;炒饭、盖浇饭一般不超过5元;一笼灌汤包5元;四个生煎包只要1元;热干面1.5元;一个土家族煎饼2元。我当时的早餐,要么是一个素拉面,要么是热干面,再配上一份生煎包,那味道真是香极了!
如果想改善伙食,宿舍的兄弟们就会凑钱去外面下馆子,搞个火锅,再买一筐啤酒。算下来,一顿饭也就一百来块钱,大家吃得七荤八素,晕头转向,还吹着牛皮到半夜三更。
那时候,网吧是最火的娱乐场所,收费一块五一个小时,每次去都要排队等位置。通宵包夜八块钱,从晚上十点开始到第二天早上七点。第二天回到宿舍洗把脸,八点就赶到教室接着上课。那时候的体力可真好,完全不觉得累。
学校里还开了一个华莱士快餐店,炸鸡汉堡、薯条套餐要31元,我们偶尔会去吃一次,感觉特别奢侈。
宿舍楼下有个小卖部,里面摆满了各种生活用品和小零食。我们吃得最多的是桶面和火腿肠,或者玉米肠。有时候玩游戏或者看电视看到半夜,泡上一桶快速面,再配上一根火腿肠,那滋味别提有多香了。
对了,大一开始,手机和小灵通开始流行起来。那时候的手机市场鱼龙混杂,一台国产杂牌子手机都要一千多元。同时,个人电脑也逐渐普及,我们都是去电脑城买配件自己组装。主板、电源、硬盘、显卡、CPU等,显示器大多是大脑袋的,一般是三星或飞利浦的,大概七八百块钱左右。整台电脑下来,一般要四五千块钱。后来,液晶屏显示器也开始流行,一台要1500元左右,算是显示器中的“贵族”了。
还有MP3,也叫随身听,是用来听歌的,完全取代了磁带机。后来又发展到有屏幕的MP4,不仅可以听音频,还可以看电子书。价格从一百多到几百元不等。
手机、电脑、MP3这三样东西,可以说是当时大学的标配,就像八十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样,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