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国际化困局待破,全国人大代表、古井贡酒董事长梁金辉呼吁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全国两会·酒企声音

每经记者:张宝莲 每经编辑:叶峰

中国白酒行业正经历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的调整期,加速布局海外市场,从酒企的可选题变成必选题。2月18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白酒共向95个目的地市场出口,白酒在出口酒总额中占比51%,全年出口额为9.7亿美元,同比增长20.4%,不过,白酒出口占全球烈酒市场远低于威士忌,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古井贡酒获悉,全国人大代表、古井贡酒董事长梁金辉今年提交了有关推动白酒国际化的议案。

梁金辉表示,随着全球“中国热”持续升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共建“一带一路”等机制为白酒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通道。然而,白酒企业“走出去”仍面临国际标准缺失、文化认知壁垒、海外渠道薄弱等现实挑战,亟需国家层面统筹规划与政策赋能。

全国人大代表、古井贡酒董事长梁金辉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白酒企业走出去仍存多种挑战

数据显示,白酒企业的国际化之路仍存多种挑战。在A股上市酒企中,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仍然较小,例如贵州茅台在2025年国际渠道商联谊会上披露,2024年贵州茅台在海外的营收首次突破50亿元,不过,这一收入占总收入占比依然较小。

此外,一些白酒企业曾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公司并未有在海外的业务布局。海外全球烈酒贸易规模超400亿美元,中国白酒出口占比仅2.4%,2024年出口量1.64万千升不足国内总产量0.4%,9.7亿美元出口额较21.25亿美元进口烈酒规模差距显著。

梁金辉指出,这其中既有缺乏顶层设计和国家平台大力支持,也有标准、政策关卡、饮酒文化差异等原因。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白酒行业目前仍然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与语言,但是这一困局正在被打破。

今年2月21日,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官微发布了关于征求《白酒质量通则》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意见稿引言中概述了创新产品国家标准表达形式的工作思路,明确了新版标准体系面向消费端的表达形式,同时指出白酒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符号之一,其国际化是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

梁金辉表示:“白酒国际化需突破技术语言与文化语言的双重障碍。”国际烈酒市场以威士忌、伏特加等品类标准为主导,中国白酒特有的固态发酵工艺尚未形成全球通用技术规范。同时,西方消费者对白酒的认知多停留在“高酒精度”层面,其背后蕴藏的二十四节气酿造智慧、地域生态密码等文化内涵亟待系统性输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比海外烈酒的饮酒特色发现,中国白酒的饮酒特色是餐酒融合,白酒的传统文化基础深厚,消费场景以餐饮、节庆为主,主打以为他人而饮,而威士忌等烈酒并不一定为佐餐所需,以自饮为主,且度数较低。无论是饮酒场景、饮酒度数,均存在差异,因此国际上对不同烈酒的接受度也存在差异。

同时,中国白酒想要在国际上流通,则需要具有较好流通性的白酒语言。例如,白酒企业的饮酒术语中,“幽雅舒适”“回味悠长”等词语难以翻译,也就难以在国际上被理解,难以成为通用语言。

此外,高额的国际关税也成了阻拦白酒国际化的一道坎。梁金辉介绍,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多采用与酒精度数挂钩的计征税费,中国白酒因酒精度数高,则适用高额税率。

梁金辉建议:加快制定中国白酒国际标准

梁金辉称,中国白酒若想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和提升话语权,需从国家层面予以关注,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他建议,通过鼓励中国白酒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技艺到记忆、从内部到外部、从国家到世界,推动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继承,显著提高中国白酒文化的国际地位与认可度。

梁金辉还进一步提出五个具体建议:第一,支持行业协会组织龙头企业,加快制定中国白酒国际标准,构建适应国际贸易的白酒标准体系;第二,与主要烈性酒生产国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谈判,提升中国白酒在国际烈性酒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第三,由国家牵头优化国际酒类贸易规则,将白酒作为国际贸易谈判的重要品类,争取更加优惠的关税安排,提高海外消费者对中国白酒价格接受度;第四,积极推动搭建标准、文化、商务、海关、出入境检验、行业协会等多部门参与的平台,制定一系列的白酒出口优惠政策,助力中国白酒走向世界;第五,将白酒纳入“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全球行动优先领域,助力中国白酒从“民族瑰宝”迈向“世界名酒”。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