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了,我被这场节目看饿了

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

湖南人的一日三餐怎么吃?

早起嗦一碗粉,正餐花式湘菜,宵夜各色小吃……6月23日,湖南卫视《湖南好有味》——中国粮•湖南饭特别节目播出。跟随着镜头,走近长沙的寻常巷陌,老饕们脸上洋溢着合不拢嘴的笑容,用一位食客的话说,在美味中体验到的是“幸福感”。

不仅如此,特别节目还把这些美食搬到了台上。

米粉、十大碗、奶茶、小龙虾、烧烤,在大厨们的手下,活色生香、让人看得垂涎欲滴。

6位院士围坐一桌,舞台霎时变成湘菜馆子。他们品尝着这些美食,而美味的背后,是他们带来的中国故事,和从“吃饭这件大事”中侧描的美好生活图景。

节目伊始,主持人便着重介绍了湖湘本土的“院士天团”,有人专注科学养猪、有人研究各式辣椒、有人致力于让中国人吃上更多优质鱼、有人防控杂草守护大国粮仓、有人研究小柑橘成就大产业、有人让秸秆能变黄金……他们举箸夹起美食,也忆起自己的科研故事。

柏连阳院士介绍,全世界每年因杂草带来的损失,相当于10亿人的口粮,田里少一点杂草,就能多打一点粮食;邹学校院士培育不同辣度的辣椒品种,以适应不同饮食习惯的人,还通过技术控制辣椒生长的高度和密度,方便机械化采收……

一蔬一饭的故事,浓缩我国农业领域“藏粮于技”的探索,特别节目让观众了解到院士们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做出的努力,也向他们传递敬意。

不仅有“院士天团”,特别节目还邀请劳动标兵、农学工作者、农户、餐饮店主等与“一日三餐”息息相关的讲述人,共同讲述湖南农业科技、乡村振兴新貌,带来热气腾腾的生活图景。

“一日三餐”的故事不止这些。

比如特别节目呈现了一段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中稻插秧”影像——田埂上,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正望向稻田里插秧的年轻人,她是袁隆平院士的夫人邓则,她回忆着年轻时的插秧经历,“我们在农校时,3月8日就播种,好冷,脚下到田里,起来都冻没知觉了”……如今,科技工作者以这样的方式纪念并接力,续写“禾下乘凉梦”。

充满朝气的舞台上,农户聊起“几个亿的小目标”——几位因院士们的研究成果“得福”的农户,走上舞台“报喜”,“今年辣椒的收成有希望突破4亿元” “我们‘长沙绿茶’公共品牌在全国已经拥有10万亩的茶园,今年预计产值4.5个亿”“我们在湖南省有11.8万亩油茶基地,今年的目标是突破15亿”……

还有餐饮摊中埋藏的“小而美”的惊喜。仅仅是湖南随处可见的粉店,就宝藏般藏着许多故事:有的粉店24小时不打烊,一天能卖出1000斤粉;有的粉店坚持3块钱一碗不涨价,环卫工人免费吃……

讲述之外,特别节目还设计几个“点睛”的文艺节目,用青春语态对接节目主题。舞蹈《一味烟雨茶》以茶田为舞台翩翩起舞,《我就是你的粉》将米粉等美食串成歌词,《浏阳河2008》充满鱼米之乡的地域色彩。

《稻花香里说丰年》国庆特别节目落笔湖湘稻作文化,《云上的小店》点题乡村振兴一系列节目不断形塑平台的风格基调……用青春表达润物无声地影响、引领年轻群体,湖南卫视特别节目“烹饪”的这碗“湖南饭”不仅“有味”,更有意义。


-END-

主编:依梧

编辑:宵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