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饮料:消费能力指向标


今天我们谈一谈酒和饮品。

酒和饮品这两类商品属于价格敏感型商品,价格敏感型商品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非生活必需品,这类商品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价格升高,销量会立刻降低;二是收入下降,销量也会立刻降低。


白酒主要反映的是中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啤酒主要反映的是年轻人的消费能力,而饮料主要反映青少年和年轻人的消费能力,这三种产品都能够反映国民的消费能力。因此,我们管中窥豹,从酒和饮品的生产消费数据上,就可以看到国人消费能力的情况。


我们来看一看数据,先看白酒的,2015年白酒产量1313万吨,2016年上涨到1358万吨,同时到达峰点,此后产量就开始剧烈的下降。2017年是1198万吨,2018年是871万吨,跌破1000万吨,2019年直接跌到了786万吨,2020年跌到了741万吨,2020年的产量比2016年的峰值足足少了44%,将近腰斩。同时中国白酒每年出口量大致是1万多吨,与国内市场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再看啤酒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是中国啤酒产量的峰值,为4983万吨,到了2020年,已经降到了3400万吨,降幅达到32%。


最后看看饮料的数据,2016年饮料行业(不含乳制品)达到峰值,为18345万吨,这个数据包含了各种奶茶店、咖啡店。到2017年跌到了18051万吨,2018年就跌到了15600吨,2019年上升恢复到17764万吨,到了2020年又下降到16347万吨, 2020年比2016年峰值降了10%。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酒类与饮料的消费市场正在萎缩,其中白酒下降最厉害,几乎腰斩;其次是啤酒,下降32%;最后是饮料,下降10%。酒类与饮料的消费大数据,意味着消费能力的减弱,这背后又有哪些因素支撑呢?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的白酒受到追捧,茅台股票被疯狂追逐,峰值时超过工商银行,曾一度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然而6月初白酒板块暴跌,8号白酒指数跌了8.55,茅台当天也跌了3.52%;6月22号又出现一次暴跌,白酒指数跌了3.62%,山西汾酒跌了8.43%,舍得酒6.68%,古井贡跌了5.2%,酒鬼酒5.4%,海南椰岛跌了5.13%等等。暴跌的原因一部分是源于割韭菜式的资本运作,但最核心的还是上面的消费数据,也就是说市场大数据支撑了这次暴跌的逻辑。


白酒行业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行业,中国人请客吃饭、人情世事似乎都离不开白酒,但时代在变化,传统的惯例是否会受到新一代年轻人的冲击,这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巅峰时期,中国的白酒企业有上万家,规模以上的酒厂是1500家,分布在各个省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的酒文化,特色的酒品牌。但是冰冷的数据在告诉我们,大量的酒厂在倒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的酒厂是1176家,比2018年减少了269家。2012年到2018年这6年期间中国白酒厂消失了上千家中小酒厂。同时白酒市场内卷也十分严重,白酒的销售主要在集中18家上市公司酒厂,他们的营收超过全行业的40%,前7名是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汾酒、古井贡和牛栏山,他们的营收总额占上市公司的86%,因此即使头部的白酒企业业绩在成长,但是整个白酒行业在萎缩,白酒行业整体来看,已经两极分化的不成样子。


支撑中国消费市场的三个核心要素是什么?人口、消费升级和开发市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生育率低、老龄化严重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人口红利即将消耗殆尽,因此以往靠人口红利提振消费的路子要变化,人口神话已经被打破,时代真的变了。


但从酒类和饮料市场而言,现在的年轻人还愿不愿意传承酒文化,就是个问题。目前整体趋势是厌恶酒场文化、劝酒文化,更多的年轻人提倡个性。加上目前健康的生活理念逐渐普及,很多人为了健康开始戒酒、戒饮料。因此,仅凭老去的中老年人和一部分传承酒文化的年轻人,这个消费力已经今非昔比。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酒类市场会整体萎缩,啤酒与白酒相比,年轻人接受度会更高一些,而酒类市场也会进入“质量竞争”时代,如何根据年轻人的口味,改善白酒和啤酒的产品,才是未来行业的重中之重。这也就是为什么江小白预调酒、精酿啤酒这几年风头正盛的原因,任何一个行业终归还是要跟着消费市场走。


而消费升级是另外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消费升级的主要买单者是中产阶级,而中产阶级头上就有四座大山:房贷、教育、医疗、养老。中产阶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中产阶级愿意为消费升级贡献多少,这也是个问题。好的产品,好的品质,背后需要成本。


我们常说要开放市场,但是近几年的一系列现象,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一下。外资基本上呈现出一种退出趋势。家乐福卖给了苏宁,欧尚商业卖给了大润发,麦当劳把中国业务卖给中信集团和淡马锡麦德龙乐天玛特、乐购商业出售中国业务,沃尔玛现在每年都关一些店,亚马逊高岛屋玛莎百货直接关掉中国的零售业务,梅西百货退出中国市场。这仅仅是零售行业,还有很多其他行业的外资企业也在逐步退出中国市场。


通过以上三点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经济在2018年进入了拐点,经济由增量市场变成了存量市场,存量市场就意味着低增长率。当前最核心的是要解决金融杠杆的问题、生育率的问题、就业的问题和收入再分配公平的问题,而不是GDP增长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