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截至3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已超3.3万亿元,同比增长24%,连续3年增速超过20%|快讯

摄影、文/刘佳

5月22日国新办举行介绍科技金融政策有关情况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在谈到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时表示,近年来,人民银行和相关的金融管理部门,以及科技部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健全政策框架,应该说科技金融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多元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截至今年3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已超过3.3万亿元,同比增长24%,连续3年增速都超过20%;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1%,远远超过贷款平均增速;银行金融机构与企业签订的设备更新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1.2万亿元,设备更新很多是跟科技型企业相关联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投向科创企业领域余额突破了1万亿元,在a股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已经超过1900家。” 朱鹤新逐一介绍到,这说明这几年政策在科技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体现了金融机构、金融部门以及科技部几家形成合力,也逐步畅通了科技、金融、产业这样一个循环,从而有利于我们促进高质量发展。

近期出台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朱鹤新表示,人民银行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提升科技贷款的投放强度和服务能力。第一体现在规模上要更有力度,人民银行已经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规模由5000亿元提升到8000亿元,同时下调再贷款利率,由1.75%下调到1.5%,其目的还是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研发创新和设备更新提供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贷款支持。第二体现在服务上要更有温度,推动银行深化科技信贷服务能力的建设,在内部管理、人才建设、风险评估、产品服务等方面构建专项机制,匹配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提升服务覆盖面,让更多中小科技企业获得优质的信贷服务。

二是关于建设债券市场的“科技板”,这也是支持科技发展的一项创新性举措,把发展股权融资、壮大耐心资本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创投行业“募投管退”的循环,解决这类机构的募资难问题,这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创新点。

三是培育完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推动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差异化、专业化的发展格局,同时也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融资支持。加强科技型企业跨境金融服务,稳步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扩大科技公共信息开放共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积分制”。

四是要提高科技要素密集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着力推动北京、上海等13个重点地区优化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强度和能力上要达到更高水平,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支持保障国际和区域科创中心的建设。更好发挥科创改革试验区作用,为全国提供示范引领。加强地区间的联动交流,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和典型模式的复制推广。

编辑:冯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