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在沪举行,关注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

进入2025年,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政策风向的变化,影响了国际社会紧密合作、加速进程的步伐。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仍坚持从多方面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逆澜拓新,启可持续新篇——2025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昨天在沪举行,从资本市场与金融五篇大文章、产业链主导企业的社会价值、乡村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出发,为坚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树立信心。

交大高金创院理事长屠光绍表示,构建可持续金融体系是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金融五篇大文章是打造中国可持续金融体系的重要抓手,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部位、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打造中国可持续金融体系的重要平台,在提升中国可持续金融的创新发展力、带动引导力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海市委金融办副主任陶昌盛介绍说,2024年末,上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此外,绿色金融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2024年末,上海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7%。在esg领域,上海积极探索标准建设和产品创新,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提升了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质量。2024年《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出台,推动了转型金融业务实践。上线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促进产融资源的对接。未来,上海将支持金融资源进一步投向绿色低碳领域,鼓励更多产品与服务创新。

关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金融服务来践行社会责任,离不开广大的金融机构、科技平台的积极探索。蚂蚁集团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韩歆毅分享了技术创新可持续融资的可能性。他说,相较于间接融资的风险主要系于企业主体,新技术支持下的直接融资可以有效分散风险。比如,传统的资产证券化(如reits)对于资产运营效率以及产生的收益评估难度大,但通过rwa可以将真实世界资产转化成数字世界可交易的通证,特别是光伏等新能源资产,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信基础,专业机构评估模型与数字货币分账体系等创新,可以有效提升资产透明性,防范融资风险,降低融资门槛。该模式既能激活大规模产业融资需求,又能推动银行向交易银行转型、拓展中间业务,形成多方共赢格局,是值得探索的创新方向。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张健则站在商业银行的视角,建议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的三对关系:一是外在要求与内在发展驱动的关系,因为社会责任是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已成为新增长引擎;二是经济价值与多元社会价值的关系,这两者共生共荣,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构建“大中小微个”相协调的丰富客户生态;三是企业发展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共生、共赢、共享的理念会使企业更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企业生态。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责任投资大有可为的蓝海。在资源环境约束和数字化变革等多重背景下,构建适应中国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在论坛期间发布最新著作《读懂乡村振兴与乡村金融》,该书以金融视角深入阐释乡村振兴根本和重大问题,系统解读乡村金融的内涵、意义与路径。贝多广说,乡村是一个特殊的有限竞争市场,市场失灵现象如何克服,这是全世界都关心和一直在研究的难题。从最前沿的国际动向来看,人们探讨较多的是社会公益资本和善心资本(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参与合作商业资本共同携手前行,形成混合融资形式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