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还未登机,普京9字定调中俄关系,庆典阵容已定,美很不喜欢

俄罗斯又要有大动作了,5月9日,胜利日大庆,万人阵仗、坦克导弹全出动,普京摆明要秀一把硬实力,中方还没出发,但普京已经抛出九个字,把中俄关系定得稳稳当当,气场拉满。

这阵容,超20国大佬要来,西方想孤立俄罗斯?门都没有!美国看得眼红,脸都绿了,偏偏拿这对“铁搭档”没辙,阅兵不只是庆典,更是地缘政治的大舞台。

俄罗斯红场即将举行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中方明确将出席这场国际瞩目活动。普京提前九字定调中俄关系:深层次、具有战略意义。

阅兵规模空前盛大,超万人参与,展示从T-34坦克"亚尔斯"洲际导弹等武器。同时,各国态度分化明显,美方表现出不满情绪。普京为何此时强调中俄关系?阅兵背后有何意图?

莫斯科红场的胜利日阅兵,总能吸引目光。但在俄乌冲突持续、西方压力加剧的当下,今年的阅兵远不止一场仪式,其背后的信号与盘算,值得细品。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响,更是对现实政治的回应。

9号,俄罗斯要在红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按照彩排规模来看,庆典阵容已经基本确定,预计阅兵式将有超万人参与。而在武器装备方面,俄军将出动T-34坦克,它是二战时期苏军的主力坦克,在多场战役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在特殊时期举行大规模阅兵,克里姆林宫首先意在稳定内部。面对战事的消耗与外部制裁,一场展示力量的盛典,无疑是向国民传递“国家依然强大”的信息,提振士气。同时,这也是向外部,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一种喊话:封锁与施压并未奏效,俄罗斯的军事机器仍在运转,且并非孤立无援。

阅兵队伍中,T-34坦克的出现确实引人遐想。这款二战功勋装备象征着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不屈精神,打出这张“历史牌”,饱含情感动员的意味。当然,批评者或许会抓住这一点,视作俄军现代化装备捉襟见肘的证据。不过,仅凭一款象征意义大于实战价值的老坦克,就断言俄军实力不济,恐怕失之偏颇。

真正的看点,在于那些现役主战装备。S-400防空系统,作为区域拒止的关键节点,其部署本身就是一种威慑。而“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以其高突防能力,警示着潜在对手。压轴出场的“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更是战略核力量的直观展示,提醒世界俄罗斯的“底牌”依旧厚重。

值得留意的新角色,可能是“天竺葵-2”这类无人机。它成本相对低廉,适合大规模生产和消耗,在现代冲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察打一体”或自杀式无人机的展示,也反映了俄军在实战中对新型作战样式的吸纳。从历史功勋到现代利器,从战术导弹到战略核武,再到无人机这类新质力量,阅兵展示的武器构成,试图勾勒出一个虽历经战火、仍具全面能力的军事体系。

阅兵的看点,不止于武器装备,更在于观礼台上的面孔。在西方国家竭力编织“孤立网”的背景下,有多少外国领导人应邀出席,本身就是一场外交博弈。这不仅关乎俄罗斯的国际形象,也折射出其在非西方世界的影响力几何。每一位到场的外国政要,都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

其中,中国的态度备受瞩目。中方确认派代表出席,传递的信号清晰而有力。这首先表明,中国不认可西方主导的对俄孤立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判断。其次,这也再次印证了中俄关系的高水平运行。正如普京不久前用九个字形容的那样:“深层次、具有战略意义”。

这九个字并非外交辞令的堆砌。“深层次”意味着合作已超越一般层面,触及彼此核心利益与需求。“战略意义”则点明,这种关系着眼长远,关乎两国在未来国际格局中的定位与协作。这种协作,更多基于现实的国家利益和战略需求契合,而非意识形态驱动。双方互为重要的战略依托,在大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这种“背靠背”的姿态具有实际意义。

这种关系并非空谈,经济数据是最好的注脚。去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已接近2500亿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水平?同期美俄贸易额不过30亿美元上下,对比悬殊。

能源合作是压舱石。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量去年破亿吨,稳居中国第二大供应国。“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输气量持续增长,为俄罗斯带来了急需的外汇收入,尤其是在其欧洲市场大幅萎缩之后。

对中国而言,获得稳定、多元的能源供应,同样具有战略价值。地缘上的毗邻,也为两国深化经济合作提供了天然便利,特别是在俄罗斯力推的远东开发战略中,中国是其无法绕开,也是最为现实的合作伙伴。

美国显然不乐见中俄如此紧密。华盛顿方面并非没有尝试过分化,甚至一度暗示可以联俄制华。可俄罗斯为何不为所动?原因不复杂。美国能提供的“胡萝卜”实在有限,不仅经贸联系薄弱,其政策也缺乏稳定性,时常反复。对于经历过美俄关系数次起伏的克里姆林宫而言,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伙伴打交道,风险过高。

更何况,在核心利益问题上,比如乌克兰危机,美国的回旋空间也有限,难以真正满足俄罗斯的诉求。所谓的“拉拢”,更多停留在口头与姿态层面。

反观与中国的合作,能源有销路,贸易额持续增长,远东开发有了依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权衡之下,俄罗斯的选择是清晰的。深化对华关系,是基于国家利益的理性决策,外部的干扰恐怕很难撼动这一战略方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