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金融行业赋能养老发展 老博会首设养老金融论坛

2023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金融机构展开养老金融领域布局。当下,金融如何赋能养老发展也成为整个行业普遍关注的焦点。

历经24年专业经验积累的上海老博会,今年在展会期间首次举办以“汇聚金融力量,赋能养老发展”为主题的养老金融论坛。与会嘉宾认为,养老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教授在论坛上进行了主题分享。他认为,老龄化特别是长寿时代带来是不只是人口结构变化,而是整个经济社会文化的重塑性转变,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今后几乎所有产业都要为老龄社会做转型和细分,出现经济银发化。

吴玉韶指出,由于我国老龄化时间短,全社会对养老金融认知不足,金融与养老互不知识,养老不了解金融,金融不了解养老。迫切需要在社会进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金融与养老应当相互走近,增加认知。“银行业是服务居民最直接的行业,如养老金发放、个人养老金开户等业务都在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具有天然优势:遍布城乡的渠道优势;基础性、长期性的客户优势;基于客户大数据的养老金融产品优势;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声誉对老年客户具有不可替代的品牌优势。在养老金融创新方面,未来应当鼓励更多银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更多养老金融业务。”

他还表示,鼓励保险业在个人养老财富储备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保险业是养老金融最早实践的行业,目前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投资运营的一年多里,吸引了诸多投资者购买寿险。未来,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更多样化的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保障之上更高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员工差异化的养老保障需求,防范长寿风险。”

图说: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金融服务专委会主任、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李利 采访对象供图

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金融服务专委会主任、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李利,代表金融专委会提出《发展养老金融,增进民生福祉》倡议,号召广大金融机构积极践行“金融为民”,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优势、协作优势,加大创新探索,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能力,金融助力老年人享受健康、富足、高品质的幸福晚年,为建设上海老年友好型城市贡献力量。

该倡议从配置无障碍关爱设施、加快网点适老化改造等硬设施提升,到开设“敬老窗口”优先办理业务、为特殊需求老人开展“上门服务”等软服务提升;从提供丰富普惠金融产品、完善便利化支付等金融能力提升,到推广数字化智慧助老、开展防范风险科普宣传等非金融能力提升,从8个方面提升养老金融服务能力。

论坛还集中展示上海养老金融创新成果,体现沪上金融机构为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金融需求的探索实践。如交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和上海市养老服务发展中心合作推出的“政府+担保+银行”融资服务的上海特色创新产品“养老服务批次贷”,今年升级到2.0版,服务范围扩大至养老产业及其上下游各类经营主体,有效缓解养老服务机构融资难题;交行信用卡中心携手上海市分行率先推出面向银发客群的专属信用卡——“魔都长者白金卡”,为上海地区55周岁至80周岁的银发客群降低信贷消费门槛,精心打造老年特色活动和专属权益,进一步支持银发经济。此外,为切实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交行上海市分行创新开展 “姣姣陪您乐享数字生活”智慧助老行动。全市130余家网点上千名一线员工化身“姣姣”,讲解上海政务平台“随申办”长者专版常用功能,成为老年人贴身的“数字伙伴”,该行动入选“上海数字伙伴计划”发展报告优秀案例。

新民晚报记者 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