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如何向“数”而新?

这个清明假期,吹起了一股“数字新风”。

从以AI技术“复活”逝者,到可用二维码铭牌生成“数字墓碑”、进行远程祭扫,再到不少红色景点使用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等手段再现经典历史场景……数字技术以遵从传统等方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迈步数字化转型的大势。

数据要素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4月1日,2024年全国数据工作会议召开,指出2024年数据工作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一条主线”、统筹“三个建设”,即坚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这条主线,统筹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工作职责,更好发挥数字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驱动引领作用。

作为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后的首次全国数据工作会议,这对于整个数据行业乃至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确风向标意义。

身处数字时代,数据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涉及千行百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数字经济作了多次重点提及,提出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进向“数”而新是重要举措。

数字经济是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逐“数”兴业、乘“数”而上、以“数”赋能。

到2026年,将确保实现数字贸易额4300亿元,规模以上数字贸易企业1500家以上,培育10个以上数字贸易产业集群,数字贸易市场经营主体超10万家……4月3日,杭州数字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暨数字贸易强市建设推进会举行,发布了涵盖加大业态培育、壮大市场经营主体等四方面23条举措,以此锚定加快建设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数字自贸区、打造全国数字贸易强市的目标。

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创新,主体在企业。不论是聚焦“数字贸易”等领域,主动培育投身数字经济发展的企业,还是致力于以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新旧生产要素、生产方式更替,其核心都在于要充分激发企业的主体创新意识。我们要以更大力度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促进数字化产业的建圈强链,才能进一步放大产业协作效应、加速产业规模壮大。

要确保城市乘“数”而上,以更实举措营造产业发展生态必不可少。

以技术先行强支撑,本周三上海发布了信息通信业助力城市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部署实施6G预研、人工智能+、双万兆网络等12项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全力推进信息通信业与工业经济实现深度融合。

与企业轻松做“网友”,过去一年,除特殊事项外,北京市场监管部门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全程网办;4月1日,成都为市场主体开出了全省首份专用信用报告,之前需要至少跑十余个相关职能主管部门的流程,缩短为“一站式”的3分钟……

提升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服务水平,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刚需”,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我们要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和目的,为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更多环境支持。

除此之外,数字经济的发展还意味着要优化民生领域的各项服务。

比如,本月2日上海发布的2024年“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提出将在今年广泛收集社区级项目信息,打造“15分钟社区数字生活圈”和数字地图;北京市在今年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中提到,要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入学、考试招生等服务“一网通办”;从4月5日起,乘客在天津乘坐地铁可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

拥抱数字化浪潮,以数字经济塑造高品质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手段理应以“数”赋能、与时俱进。

新质生产力的向“数”而新中,有城市进阶的澎湃动能,也有抢抓机遇的发展担当。步入今年二季度,让我们继续加“数”奔跑,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千行百业释放数字动能,一幅更智能、更高效、更具活力的城市未来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