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亿住户存款“不翼而飞”,不过是“有钱人”的游戏!

匡翊同学 | 硬核 | 求真 | 实用 |

据4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住户存款额突然断崖式下降了1.2万亿元,3月份还猛增了2.9万亿呢,咋到了4月就画风突变呢?难道是老百姓突然想通了?开始阔绰消费了?


所谓的居民存款到底是谁的钱?

过去几年中,因疫情原因,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居民的消费欲望不强、对未来的信心不足,于是通过“积极囤粮”来应对不确定性。就是这个“一概而论”的理由,导致了居民存款爆炸式增长。

4月11日,央行公布了2023年一季度的金融数据: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单月来看,1月份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2月份住户存款增加7926亿元;3月份住户存款增加2.9万亿元。

地区存款方面,广东位列第一,住户存款规模超过11万亿,是国内唯一迈过10万亿存款门槛的省份。

江苏以9万亿的存款规模紧随其后,另外,浙江、山东均超过8万亿。河北、四川、北京、上海的住户存款在5万亿~7万亿之间。

而从人均住户存款来看,北京、上海高居榜首,其中,北京的人均存款接近27万元,上海人均存款超过21万元。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

从地区存款来看,“存款大户”多为经济发达省份。

而从人均存款来看,更是存在明显的“均摊”现象,我和马云人均存款过亿,这并不能说明我很有钱,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那所谓的居民存款到底是谁的钱?答案显而易见:

大多是“有钱人”的钱,至少是中高产阶层的钱占了大头。


1.2万亿住户存款到底去了哪里?

搞清楚“居民存款到底是谁的钱”这个问题后,1.2万亿居民存款突然消失的理由就合情合理了,看完你就会发现,这些理由跟普通百姓基本没啥关系。

1、季节性的因素

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每年的一季度通常是一个重要的考核节点,银行需要全力揽存实现“开门红”,在完成了一季度的揽存任务之后,4月份通常就会有大量存款流出。从以往年份来看,几乎每年4月份的居民存款额都会下降,所以,今年4月份的存款下降,其实也并非今年独有。

但银行揽存,是揽谁的存款?当然是有闲置资金的人,我月薪3000,他们根本揽不上。

2、存款利率下调,部分存款分流至理财产品

为了刺激消费,释放流动性,我国贷款利率(LPR)和存款利率持续下调,银行存款利息越来越少,民众不得不寻找新的投资理财路径,部分存款开始转向银行理财。

去年以来,由于银行理财市场出现大面积亏损,很多民众开始退出银行理财市场,银行理财规模缩水超过2万亿元。不过,随着今年一季度银行理财收益开始企稳回升,在存款利率下降的背景下,部分资金开始重新进入理财市场。

数据显示,4月末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开始环比增长,结束了连续6个月的规模下降趋势。

但是,西南财大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65%的家庭存款不足16.3万元,另有35%的家庭存款超过16.3万元,以此类推,中国拥有20万以上存款的家庭估计不足20%,实际上,存款少于16.3万元的家庭很少会考虑也很少参与理财。

3、房贷利率下调,部分人选择提前还贷

近年来,为了刺激房地产市场,房贷利率快速下调,很多城市的房贷利率已经低于3%,这对于之前买房的人而言,相比他们需要支付的高达5%甚至6%的房贷利率,就存在将近3个点的差值。

而目前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越来越低,3年期和5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不到3%,3年期和5年期的储蓄式国债的利率勉强达到3%,分别为3%和3.12%,根本跑不过房贷利率。

于是,大家掐指一算,提前偿还房贷才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理财方式,与其将存款放在银行吃低息,还不如主动偿还高息的房贷。

4、消费同比大涨18.4%

据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10亿元,同比增长18.4%。

这涨幅确实很大,但“同比”是指和2022年4月份对比。增长幅度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去年的基数太小。

但从今年五一的势头来看,消费整体上是在恢复的,特别是前期受到压抑的服务性消费需求,得到快速释放,至于持续性还有待观察。


民众对未来的预期仍不足

基于以上分析,咱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消失的1.2万亿住户存款,只不过是挪了个地方而已,并没有多少流向消费市场,民众对未来的预期仍不足,甚至变得更加“精打细算”。


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乍一看,全国人民好像都不缺钱,又是存款,又是理财,又是提前还贷的。

但实际上,大多数人既不是银行的揽存对象,更没有理财产品,提前还房贷更是天方夜谭,这些数据看似跟自己有关,实际上根本不影响自己3000每月的工资。这就是问题所在!

顶层通胀、下层通缩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富者更富,穷者恒穷。关于这个话题,咱们下期再详聊。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