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大战愈演愈烈,谁的绝招能拿出手?

2月21日,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的专利诉讼升级,中创新航被判决赔偿宁德时代经济损失3580万元并停止销售相关产品。此前双方已多次就自主知识产权“大打出手”,究其原因,市场格局稳定致使行业竞争加剧,电池厂商纷纷拿出看家技术本领来提升核心产品的份额占比。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消息,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围绕高效系统集成、超大容量电芯等创新方向,骨干企业加快步伐,先进产品层出不穷。在行业总体势头向好的情况下,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正是发展的关键所在,各路锂电高手从材料体系、系统结构、制造体系、电池形态等方面率先出招,确保在TWh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持续领跑行业的宁王,深耕领域多年以来敲定了系统结构革新方案,以电池包内部高度集成化为“强招”,有效降低制造成本。目前已推出的第三代CTP-麒麟电池空间利用率突破72%,能量密度达255Wh/kg,续航达1000+公里,将于近期实现量产。同时积极与下游车企配合研发下一代CTC技术,进一步增强其市场话语权。

处于加速上升期的欣旺达则发力“快招”,通过对电芯材料体系的探索改进,实现4C快充的技术跨越,从消费者需求切入,有效解决充电焦虑。其推出的SFC480超级快充电池,最大充电功率达480KW,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一次充电可续航里程700公里,同样将于今年量产。“唯快不破”的想法,也是未来趋势之一。

发展多样技术路线的国轩高科选择亮出“新招”,专注于固态电池商业化的研究。目前透露以半固态电池为拓展,在今年实现批量交付,到2025年实现能量密度超800Wh/L、400Wh/kg,循环次数达800次的全固态电池生产。紧跟技术发展新动向也不失为一种有力的市场策略。

而以楚能新能源为代表的业界新势力,则是充分关注产品的基础特性,以电池的安全性能为“硬招”,深化热失控、热稳定性等解决方案。从单体电芯到整个系统层级,楚能准确把握要点,首发280Ah大电芯“楚能一号”通过严苛的针刺试验,性能优异。随后推出的“浸默”电池安全系统,更是将主动安全发挥极致,可在3分钟完成内将热失控电池包完全浸没,抑制电池热蔓延。从长期发展来看,提升产品的硬性指标要求能有效抓住市场。

当前,锂电池在动力、储能、消费领域的应用持续拓展,亿万级的锂电市场逐渐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各大电池厂商在积极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抢夺市场份额的同时,要想让“独门绝招”拿得出手,对自身专利布局无疑是一定的挑战。但可以预见的是,创新主体们加大研发投入,有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探索前沿领域,能进一步确定相应的规范体系,不断促进行业成熟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