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在不断救市,效果如何?

1、

2020年的时候,经常能听到“报复消费”这个词。

那时候很多行业的前景面临着极大不确定性。

各个行业在说消费这件事的时候,更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比如,到年底旅游业就好了...

餐饮业到了节日一定会好转...

零售业等到618、光棍节一定能反弹...

到了2021年,有的行业已经大面积人员转行。

消费没等来,等来的是大众“疯狂储蓄”。

到了今年,再想让大家从兜里把现金拿出来,就更难了。

楼市、股市双杀的局面,让很多人拿着钱茫然。

曾经不断超发的货币就突然无处可去了。


2、

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房地产经历过浩浩荡荡的救市行动。

在“一城一策”的框架下,各地方也算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手段:

放松限贷、放宽限购、提供购房补贴、降低房贷利率、税费减免、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等。

但是效果如何呢?

45城中的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新房成交面积下降30%左右,二手房成交面积下降20%左右。

新房销售(截至9月15日)

二手房销售(截至99月17日) 来源:WIND,东兴证券

国内中介龙头,贝壳的二季度财报也显示了市场不见好转的迹象。

贝壳第二季度全国二手房交易总规模同比下降约41%,好于同行。


3、

在持续救市不力的情况下,很多地方开始加大力度。

尤其是二线城市政策释放更加密集,郑州、长春、武汉、广州、天津、苏州青岛等地都出台了楼市放松政策。

随后,9月14日,苏州全域放宽限购政策。

外地人在苏州六区(吴中区吴江区姑苏区相城区、高新区、工业园区)购买首套房无需开具社保证明个人所得税证明,但只限购 1 套。

9月15日,青岛跟进。

青岛市住建局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称,除市南、市北二区外,青岛其他区域不再实施住屋限购政策。对限购区域内新建商品住屋,本地居民限购2套,二孩、三孩家庭可增购1套,外地居民居住满半年限购1套;二手住屋不再限购…

这种全面放开限购的操作仅仅持续了1天就被叫停了。

一方面,房住不炒的成果被破坏,这种强二线城市的操作可能会让其他城市形成跟风效应。

另一方面,假如这种全面放开的操作还是无法刺激楼市怎么办?

一旦出现楼市彻底松绑还不见好转的迹象,市场有可能会彻底转向,加速下坠。


4、

2015年,楼市大搞“涨价去库存”,从此之后很多人似乎都产生了一个“误区”。

就是在市场热度和开发商中介联手的哄抬下,只要放松限购限贷就能创造牛市。

2015年可以这么搞,但2022年这么搞,可能真不灵了。

我之前在二线城市的房产,试着按市场价挂牌出售,无人问津。

一个刚需跟我说,他现在面对的是海量的新房、二手房,所以他可以慢慢议价。

这就是非一线城市的楼市现状,大量的库存,捉襟见肘的购买力,以及降到冰点的购房信心。

那么一线城市呢?

北京最近也发生了一些“挤牙膏”式的变化。

比如支持“老人”购房,通州购房双限松绑。

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松绑一定是谨小慎微的。

因为人口净流入的超大城市,是不缺购买力的。

楼市松绑就意味着大城市的居民杠杆再次加码。

本就低迷的消费,可能会被再透支10年。


5、

居民杠杆率(居民债务/GDP)是最常用的一种居民部门杠杆衡量指标。

为了便于进行国际比较,这里采用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口径。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国内居民部门杠杆率为61.6%。

高于新兴市场水平(51.0%),低于日本(66.9%)、发达经济体(75.7%)和美国(78.5%)。

居民杠杆率比较 来源:BIS,中泰证券

按照IMF的标准,我们目前的居民债务已经对中期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但理论上讲,国内居民杠杆率并不算极高。

同时,面对大家重新拾起来的储蓄习惯。

有的人也在研究,如何把我们的储蓄“调动”起来。

杠杆空间+超额储蓄,依然给了房地产一些想象空间。

但还是希望楼市能给民众多一点“喘息”的时间吧。

别再让90后、00后们透支半辈子的消费压在那个钢筋水泥盒子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