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茶
前言
铁矿石,作为钢铁工业的命脉资源,一直是中国经济建设的核心支撑。
令人不解的是,尽管中国拥有全球排名前列的铁矿储量,却依然严重依赖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进口。
2024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了超7.4亿吨铁矿石,占比超过六成,每年向澳大利亚转移千亿美元财富。
这个“铁矿魔咒”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如何才能破解它,掌握属于自己的定价权?
资源不对等:中国矿贫难解,澳矿物美价廉
中国的铁矿石储量看似庞大,达200亿吨以上,但真正可用的部分却远不如人意。
中国铁矿资源存在三大难题:品位低、分布零散、开采成本高。
我国铁矿平均品位仅34.5%,且多为深层矿体,需要复杂工艺才能提炼出可用于炼钢的高品位精粉,整个流程包括磁选、水选、浮选等多个步骤,加上运输,综合成本普遍在每吨100美元以上。
而反观澳大利亚,铁矿资源得天独厚。
如哈莫斯利矿区,矿石品位普遍超过64%,部分甚至达68%。
更关键的是,这些矿多为露天矿,只需剥离表土即可开采,不需复杂加工就能直接出口使用。
据估算,澳洲矿山的实际开采成本常低于15美元/吨,这样的成本优势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中国钢厂来说极具吸引力。
更何况,澳洲矿资源集中、运输方便,一旦建立了稳定的供应链,采购更具可控性和效率。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即使国内矿还未枯竭,但在市场机制下,钢厂为了控制成本、提升效益,普遍更愿意大量采购进口矿。
这是经济规律主导下的无奈现实,也是“高储量却高依赖”的根源。
从更深层来看,中国铁矿石的开发长期缺乏顶层战略设计与统一协调机制,资源被零散分配给地方企业,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严重。
缺乏集中度与规模化开发能力,使得国内铁矿开采难以与澳矿形成正面竞争。
在全球化的价格博弈中,原本“拥有资源”的优势被彻底削弱,反而被高品位澳矿牵着鼻子走。
定价权失守:中方困于规则,西方主导游戏
铁矿石不仅是资源问题,更是金融博弈、信息战的集中体现。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澳大利亚三大矿业巨头——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就与日本钢企建立起“长协定价”机制。
日本凭借稳定采购量与矿商达成“量大价优”的协议模式,长期获得价格优惠。
中国虽然在2003年,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铁矿进口国,却始终未能有效掌控话语权。
原因有二:一是进口资质分散,最多时国内有超过500家企业拥有进口权,内部博弈导致谈判立场松散。
二是“首发跟随”机制致使中国在价格谈判中几无回旋余地——只要日企或韩企先与矿商达成价格协议,中国就只能接受,不容讨价还价。
更严重的是,谈判桌下的“信息战”才是真正压倒中国的致命一击。
2009年,力拓驻中国首席代表胡士泰因间谍行为被抓,调查发现其长期通过贿赂中国钢企高管、利诱中小钢厂老板,获取谈判方案、库存数据等机密情报。
中钢协与宝钢为代表的谈判代表从未真正掌握过对等博弈权。
随着2010年前后“长协机制”的崩溃,国际市场转向“普氏指数”定价,形势进一步恶化。
普氏能源资讯是一家受金融资本控制的评级机构,其母公司与汇丰、摩根大通等国际金融势力密切相关,而这些资本又是三大矿商的重要股东。
这意味着,中国每年上千亿美元的铁矿石采购价格,实际上被“矿商+资本+评级”三位一体的闭环系统所操控,中国无从插手,也几乎无法改变。
在这样的不平等体系下,中国不仅承担了高昂成本,还承担了供给安全风险。
进口价不断攀升,部分钢企甚至开始参与炒矿行为,通过倒卖囤货、哄抬现货价获利,进一步扭曲市场生态,推高社会运行成本。
战略突围:中国布局海外矿产,逐步夺回主动权
面对资源依赖、成本高企、定价失控的三重压力,中国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主动出击,以权益矿策略为突破口,试图在源头上重塑铁矿石贸易格局。
所谓权益矿,就是中方企业通过投资控股或参股,获得海外铁矿资源的实际开采权和控制权。
相比于直接采购矿石,权益矿意味着不仅能获得稳定资源供应,还能参与产能调控、价格博弈,甚至将利润反哺本国钢铁企业。
近年来,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投资全球优质铁矿项目。
其中最具战略意义的项目,就是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
该矿位于非洲西部,品位高达65.5%,储量近47亿吨,是全球少数未完全开发的超大型露天矿之一。
2020年起,中国宝武、中铝等企业通过复杂资本运作,成功控制了西芒杜矿区的北段与南段,并着手建设连接矿区与大西洋港口的铁路干线。
预计到2026年,该矿年产能将达1.2亿吨,占中国铁矿石进口量的近10%。
这一举措将大幅降低中国对澳矿的依赖,并迫使三大矿商通过降价维持市场份额,形成价格倒逼机制。
除了西芒杜,中国还在秘鲁开发邦沟铁矿,在澳大利亚投资西坡铁矿,并通过各类资源型基金参与海外矿业控股。
2024年初,工信部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国海外权益矿比例要提升至20%以上,未来几年预计将突破3亿吨,占进口总量的30%左右。
随着中国钢铁行业的去产能加速,未来铁矿石需求将逐步下降,而权益矿增加,意味着我们有望在未来10年内,从“铁矿最大买家”转变为“价格博弈主导者”。
这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胜利,更是产业安全与战略自主的体现。
一旦实现定价机制的再平衡,铁矿石对中国而言将不再是“软肋”,而是可以灵活运筹的工具。
结语
铁矿石的博弈,不仅是一场资源与成本的竞争,更是一场由金融、外交、产业三线交织的综合对抗。
从依赖澳矿、谈判失利,到信息泄露、定价失控,中国在这场三十年资源战中一路摸索、一路被动,但也逐步觉醒、稳步突围。
如今,随着西芒杜项目即将投产,海外权益矿布局成型,加上国内钢铁产能结构优化,中国正站在重构铁矿石话语权的转折点上。
未来,我们不再只是矿石的购买者,更是规则的制定者。
主动权,终将属于战略清晰、步步为营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