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谭琪欣)5月6日傍晚,香港证监会宣布,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全资附属公司联交所联合推出“科企专线”,以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允许这些公司可以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该消息引发生物医药行业广泛关注,多位业内人士均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7年前,港交所明确“18a规则”,为国内一批新兴生物药企上市融资撕开了一个“口子”。如今,“科企专线”可以看作是是对18a规则的“升级”,在当前的复杂国际环境下,对国内尚未实现盈利的生物药企是一剂强心针。
所谓的“18a规则”,指的是香港联交所于2018年在《主板上市规则》中引入的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首次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联交所主板上市。和主板上市要求相比,18a生物科技公司可不需要满足《主板上市规则》第八条关于盈利测试、市值/收益/现金流量测试或市值/收益测试的上市标准。
自上市规则第18a章推出以来,创新药、高科技医疗器械等创新企业陆续赴港上市,港股市场生物科技板块迎来大繁荣。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梳理,截至5月7日,经18a通道在港股上市的创新药械企业已经累计达到65家,其中不乏复宏汉霖、君实生物、再鼎医药、康希诺生物等明星药企。
“我们认为‘科企专线’是对港股18a规则的升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更有针对性的指引和更强的保密性,在审核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实际上给了新兴创新药械企业更明确的预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港股18a上市的难度。”5月7日,国内某医疗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该企业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生物科技行业专业程度高、进入壁垒高、合规风险高是业内共识,上市和退出均需要专业团队的指引、评估。而当前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交易所中都没有比较成熟的专门针对生物科技公司的评估流程。此外,未盈利的创新药械企业很多产品和管线开发信息都还在早期,商业保密程度要求高。因此,按照现有规则在准备申请上市阶段就必须披露相关的商业信息,对企业而言会存在较大的外界压力和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联交所在公告中提出,“科企专线”将由具备相关经验的专业团队领衔,并就上市资格及合适性提供指引,例如核心产品要求、是否接受其他生物科技产品及/或不同药监机构监管的临床试验、资深投资者的资格及独立性、特专科技行业可接纳领域等。此外,为帮助这些公司减轻有关风险,联交所将允许潜在申请人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请版本。
“近两年a股ipo节奏放缓,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将目光转向港股市场。而且,美联储降息推动资金从美元资产流向新兴市场,给港股带来了一定的外部资金,给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们提供了需求最迫切的‘流动性’。在此背景下,‘科企专线’释放了足够的暖意,预计会有更多企业会到港股谋求ipo。”一位国内创新药企相关负责人期待,“‘科企专线’开通后,能够带动a股相关规则升级优化,推动创新药械融资环境逐步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