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县大城》
周立 罗建章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文|周立 罗建章
福建德化
德化县是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的千年古县。经过多年发展,德化县成为福建省具有鲜明小县大城特色的典范。在改革开放初期,德化县以农村轻工业为主,尤其是以陶瓷产业为核心。县政府通过集中发展陶瓷业的政策,促进了产业集聚,城镇化进程开始启动,但由于劳动力政策的限制,城乡仍有明显分割。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德化县实行了小县大城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政府引导企业向城关地区集中,推动陶瓷产业集中发展,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但乡镇企业的发展存在环境污染和规模效应不足的问题。从21世纪初到2010年前后,德化县开始实施“三统筹”城镇化战略,注重城乡综合平衡发展。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以陶瓷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镇化格局。从2010年前后开始,德化县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政府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旅游产业逐渐成为德化县的新支柱产业,形成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德化县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实现了从落后小县到小县大城的转变。作为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德化现有常住人口33.8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8.8%,位居福建省第二。政府引导产业向城关地区集中,同时注重人才引进和环境保护,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德化县的经验为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尤其是在人口城镇化高位和城乡融合时代,其探索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浙江云和
这是一个面积仅有989平方千米的山区县。2001年,云和县政府提出了小县大城发展战略,通过引导人口、产业、要素向县城、中心镇集聚,逐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在这一战略的引领下,云和县政府鼓励农民返乡创业,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变成城镇的居民,全县58%的农民下山转移,78%的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93.4%的学生、96%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城镇化率达74%。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云和县已建成48个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在这个过程中,木制玩具产业成为云和的支柱产业。木制玩具产业已经发展了50年,如今,云和县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木制玩具创制、出口基地,拥有超过1000家木制玩具生产企业,从业人口超过3.1万人,木制玩具产品产量占据世界同类产品的40%、全国的56%、浙江省的70%。因为小县大城战略的集聚效应,云和县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2011年-2021年,云和县工业总产值从73.75亿元增加到25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也从7570元增加到2.46万元,走出了一条山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四川邛崃
乡村集中居住区是邛崃实施小县大城战略的亮点。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经历了土地整理、林盘整治、土坯房改造等项目,邛崃市加速了乡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2004年成都市出台了“三个集中”政策(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城乡一体化促进了邛崃市集中居住区的快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邛崃市紧密围绕小县大城战略,旨在通过林盘修复和古村保护,打造出文旅融合发展的邛崃样板。
在县域城镇化过程中,邛崃市将乡村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文旅融合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林盘修复和古村保护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使得小县大城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9.5%,为邛崃市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甘肃华乐
华乐县作为小县大城战略的追随者,其大城关战略源于生态脆弱区的易地搬迁。华乐县以乡村振兴为引领,以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以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以及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任务,致力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打造小县大城示范样板。
华乐县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县城为核心,华乐新城为县域副中心,中心集镇为支撑,实施“一核多元”的集聚战略。该县通过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深入实施工业突破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加速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同时,该县通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小县大城发展格局逐步形成,2003年-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2.18亿元增加至98.06亿元,增长7.05倍;城镇化率从30.8%提升至73.4%,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小县大城的城镇化形态最先出现在东部沿海的山区县,并在近年延展到西部。这与资本主义萌芽下由市场自发驱动形成的小县大城雏形不同,改革开放以来,小县大城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多重制度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小县大城需要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高,在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条引进的支撑下,更容易形成以制造业为主的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其次,小县大城离不开地方政府工业化和城镇化偏向的政策引导。在市场经济不完备的情况下,政府高位推动是大城关战略的核心驱动力。县域经济增长离不开产业支撑,地方政府对优势产业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再次,伴随着大城市向周边县区延伸,进一步推动了小县城的人口集聚。东部沿海地区的社会禀赋具备优势,在集聚人口的同时,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优势,开始向小县城延伸,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
最后,更为关键的因素是,小县大城的核心在于县域基本公共服务的虹吸效应。随着人口流动和集聚趋势不断加快,县域承接了本地非农业人口转入和外来人口迁入。同时,伴随着教育的撤点并校、县域医共体及房地产的扩张,城关镇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迅速与其他区域拉开较大差距,这进一步促进了县域人口往城关集聚。由此,在政府-市场-社会大三角的不断强化下,形成了高人口城镇化率和高乡村空心化率并存的小县城、大城关形态。

责编 | 杨明慧
封图来源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