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每年,中国都有上百万吨废旧铁轨退役。这些“铁骨铮铮”的家伙,本该迎来第二春,重新铸成新铁轨,继续为高铁事业贡献力量。
可现实呢?它们大多数被埋进土里,像是提前退休了的老干部。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铁轨埋了?这可是经过精打细算的事
每年,全国铁路系统要淘汰上百万吨旧铁轨。这些铁轨如果全部回炉重铸,光是运输、冶炼、再加工的成本就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别说发财,回收铁轨的账一算下来,可能比买新钢材还贵。这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而是建立在多年经验和经济核算基础上的务实选择。
首先就是铁轨分布广,回收运输费力不讨好。全国铁路总里程,1949年时只有2.1万公里,大部分还能用的线路不足1万公里。
到了197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2万公里,2019年更是突破13.9万公里,2025年预计能达到17.5万公里。这意味着,废旧铁轨遍布全国,尤其是西部和边远地区。
比如青藏铁路,铁路工人要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作业,一根铁轨少说500公斤,每公里就有上百吨废钢。
如果要把这些废旧铁轨运到千里之外的冶炼厂,运输成本比新钢材还高。更别说新疆、内蒙古、东北的偏远山区,铁轨拆下来后,卡车装运得翻山越岭,一趟下来,运输费比钢材本身贵得多。
其次是铁轨不是普通钢,回炉再造难度大。有人说,钢铁不是都能回收吗?问题是,铁轨用的是特种钢,普通废钢冶炼厂根本搞不定。
我国铁路经历了六次大提速,从最早的50km/h提速到350km/h,铁轨的强度、硬度、耐磨性要求极高,普通钢厂没法处理。
而铁轨里含有锰、硅、磷等元素,制造过程中经过特殊热处理,形成高强度的马氏体组织。这,就给回收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
回炉后,冶炼过程要控制得极其精准,否则重新炼出的钢材质量会下降,强度、韧性都不达标,没法再铺到高铁线上。换句话说,二次冶炼出的钢材,可能连三等钢筋都不如。
最后,我国的钢铁过剩,回收没经济价值。中国的钢铁产量,2020年突破10亿吨,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
国内钢铁市场供应充足,每年还有大量出口,根本不缺钢。再算上环保成本,回收铁轨不仅不赚钱,还得搭上一大笔钱。与其折腾,不如合理利用,让它发挥“余热”。
埋掉?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埋了之”
埋铁轨,不是偷懒,更不是资源浪费,而是目前最现实、最经济的解决方案。第一、掩埋不等于废弃,而是地基加固“神器”
中国铁路建设,地质条件复杂,西部多高原、东部多湿地、南方多丘陵。为了稳固铁路路基,施工单位常常要用钢筋、水泥、石块加固。
但实际上,废旧铁轨埋在铁路沿线,能起到稳定路基的作用。比如,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江苏、安徽交界处的软土路段,地基容易沉降。
埋铁轨后,铁轨的高强度结构能增加地基的抗压能力,让整个铁路系统更加稳固。类似的做法,在川藏铁路、兰新高铁沿线也被广泛应用。
西藏地区冻土层厚,传统的路基加固方式容易受温度影响。铁轨掩埋后,形成稳定的支撑层,有效减少地基下沉和冻胀问题。
第二、紧急情况还能再利用:掩埋的铁轨,并不意味着彻底报废。在铁路事故、自然灾害时,它们还能作为应急物资,随时重新利用。
比如,2010年,甘肃陇南发生泥石流,冲毁了一段铁路。工务部门紧急调拨了一批埋设的废旧铁轨,48小时内就抢通了线路。
如果当时没有这些铁轨,光是调运新铁轨,就要一周以上。所以,这些“沉睡的钢铁”,实际上是铁路系统的“备用零件”。关键时刻,随挖随用,比从钢厂调货快得多。
当然,掩埋也不是没有隐患,比如铁轨中的重金属可能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但这事儿早就考虑到了,科学选址、合理处理,都能有效降低污染风险。
相比回收重铸的高成本,这种处理方式既经济,又符合现实需求。
未来怎么办?更环保的铁轨或许是出路
虽然掩埋是目前最现实的办法,但未来,我们还需要找到更环保、更高效的方案。
首先,寻找新材料铁轨,减少报废率。我国的高铁发展速度惊人,从1994年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铁路)到2008年京津高铁突破350km/h,铁轨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未来,新型高性能合金铁轨、纳米涂层铁轨正在研发,目标是延长铁轨寿命,减少报废量。如果铁轨能用50年以上,报废量自然会大幅下降。
其次、提高回收技术,降低成本。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正在研究低成本高效回收铁轨的方法,比如:
等离子冶炼:能够精准控制钢材成分,提高回收质量;激光分解:利用高能激光分离杂质,提高回收钢的强度。
一旦这些技术成熟,废旧铁轨的回收利用率可能会提高到80%以上,实现真正的循环利用。
最后、国家政策支持推动废旧铁轨回收产业化。未来,国家可能会出台更多的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废旧铁轨的回收再利用。比如,提供专项补贴、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研发高效冶炼技术。
所以,旧铁轨的去向,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经济、环保、管理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当前,掩埋是最现实的选择,既经济,又能发挥废铁轨的余热。
今天,它们被埋进土里,稳稳扎根;明天,或许能以全新的方式重返铁路,继续驰骋。这场关于旧铁轨的“去留”之争,未来的答案,可能比现在更精彩!
参考资料:
中国铁路工务发展历程与展望.铁道建筑.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