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中国船舶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大船海工,意外迎来了挪威巨头Seadrill公司的合作邀约。
然而,5年过后,就在整个工程已经完成大半的时候,挪威公司却单方面撕毁订单。
而挪威公司非但不用赔偿,反而转过头来向大船海工要赔偿,致使大船海工损失高达20亿,瞬间陷入破产边缘。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之后的大船海工怎样了?
困境中求生
在中国船舶制造业中,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地位可以说是数一数二。
大船海工作为大连造船厂的子公司,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强大的实力基因,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便是在这里诞生的。
最初的大船海工是由沙俄创建的,抗美援朝后,大船海工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自此,大连造船厂便肩负起诸多国防重任,从建造先进战舰到保障海防安全,为我国海防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改革开放时期,大连造船厂积极开拓对外贸易,大力发展民用技术,逐渐成长为我国船舶工业的中流砥柱。
凭借着技术团队日以继夜的钻研,以及全体员工的不懈拼搏,大船海工攻克了深海平台建造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其建造的钻井平台在稳定性、抗风浪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色,在国际市场上也收获了东南亚、非洲等不少地区客户的认可。
然而,国际市场的竞争异常残酷。
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牌海洋工程企业,凭借着百年的技术沉淀、全球顶尖的研发团队,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这导致大船海工在与其竞争大订单时,常常因品牌影响力的原因而铩羽而归,在获取大订单方面困难重重。
在这样艰难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大船海工迫切需要一个契机来实现突破。
就在大船海工在市场泥沼中艰难挣扎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合作竟然找上了门。
2013年,挪威Seadrill公司主动找上门来。
这家公司可以说是当时的行业巨擘,其所有者约翰・弗雷德里克森,被称为挪威船王,建立了庞大的海洋钻井帝国。
他麾下钻井船和平台数量众多,资产遍布全球,身价超过千亿人民币,在全球富豪排行榜上长期名列前茅。
这样一家实力超凡的公司主动伸出橄榄枝,对大船海工而言,就如同一项巨大工程找了一个无名包工头。
在当时的困境下,大船海工毫不犹豫,积极回应,满心期待凭借这项合作,能够打破市场僵局。
然而,此时的大船海工还浑然不知,他们即将踏入一场危机。
挪威凭漏洞单方撕毁条约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商之后,双方的合作内容很快敲定:大船海工要为挪威Seadrill公司修建八座海上钻井平台及配套设施。
这可是个规模宏大、技术要求极高的工程。
对大船海工来说,若能顺利完成,不仅能让企业营收实现飞跃式增长,还能凭借这一大型项目在国际海洋工程市场上,将自身的品牌知名度提升到全新高度。
在大船海工内部,从上到下都洋溢着兴奋与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企业辉煌的未来。
然而,谁都没有料到,这看似美好的开端,竟是噩梦的开始。
按照国际惯例,此类大型项目的定金和尾款比例通常为三七开。
但挪威公司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十分强硬,对这个常规比例表示不满,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大船海工的高层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紧急召开了多次内部会议,然而,在当时的困境下,大船海工最终还是咬咬牙,接受了挪威公司的条件。
将定金和尾款比例压缩到一九开,只收取了10%,也就是13亿元的定金。
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项目建设中,大船海工要自行垫付巨额资金,每一笔材料采购、设备租赁、工人薪酬,都要从公司的自有资金或者对外借贷中支出。
即便条件如此苛刻,大船海工依然没有丝毫懈怠,迅速满怀热情地投身到建设中。
在五年的漫长建设周期里,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从深海基础的稳固搭建,到复杂设备的精准安装,最终完成了近60%的工程量。
然而,在这期间,挪威公司却很少派人来检查和验收。
大船海工虽然心里隐隐觉得有些奇怪,但一心想着按时按质完成工程,也没过多深究,只一心扑在工程上,期待着项目竣工后的丰硕成果。
然而,2018年,风云突变。
挪威公司突然毫无征兆地单方面撕毁了六座钻井平台的订单,给出的理由让人瞠目结舌:他们声称按合同已于2016年就单方面撤销了合同,所以不承担任何违约责任。
大船海工的管理层们听到这个消息时,一时之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在震惊过后,他们迅速组织法务团队仔细查看合同,这才发现里面竟藏着诸多陷阱。
原来,合同中存在多处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
比如对于工程进度的关键时间节点,没有明确具体的日期,而是用模糊的时间段来描述;对于违约赔偿的计算方式和责任认定,也是语焉不详。
这让大船海工在试图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益时,也是处处碰壁。
但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挪威公司得寸进尺,还以拖延工期为由,撤销了剩下2个钻塔的订单,并且反过来向大船海工索赔。
更让大船海工陷入绝境的是,合同约定纠纷要由买方所在国仲裁。
这使得大船海工在这场纠纷中彻底陷入被动,远赴挪威进行仲裁,不仅要面临高昂的费用和复杂的法律程序,还可能因为文化差异和法律体系的不同,难以获得公正的裁决。
曾经满心期待的合作,如今却成了一场让大船海工深陷泥潭的灾难。
大船海工濒临破产
挪威公司这一系列毁约操作,让大船海工遭受了灭顶之灾。
八座钻井平台的订单几乎全部化为泡影,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打了水漂。
为了寻找新买家,大船海工四处奔走,在全球范围内发布消息,积极联系潜在客户。
然而,国际市场本就竞争激烈,再加上这项目还带着与挪威公司的纠纷“包袱”,根本无人问津。
即便有几家企业表达了收购意向,给出的价格也低得离谱,简直是趁火打劫。
在重重打击下,大船海工的财务状况急剧恶化,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资产变为负19.21亿,连800万的债务都无力偿还,企业濒临破产边缘。
但大船海工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决定利用保险理赔资金,将尚未完成的工程项目转交给其他有实力的公司。
这一举措虽然无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损失。
同时,公司管理层开始重新规划业务方向,积极承包那些利润高、成本低的项目,试图通过这些小项目慢慢回血。
关键时刻,大连市政府和大连中院伸出了援手。
政府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积极为大船海工牵线搭桥,寻找潜在的合作机会和资金支持。
大连中院则在法律层面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大船海工梳理合同纠纷中的关键问题。
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保险赔款,成为了大船海工重整的主要资金来源。
大船海工与中国信保签订了15亿元赔偿协议,并且对一般债务采取“债转股”的方式,优化债务结构。
在多方努力下,大船海工成功实现破产重组,浴火重生后的大船海工,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他们凭借着多年积累的技术实力和团队凝聚力,交付了两艘世界第一艘85000方的LNG油轮及国内首艘8500方LNG船舶,在行业内再次引起轰动。
不仅如此,大船海工还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承担并中标约20多亿元新工程,逐步找回曾经的辉煌。
但这一路走来的坎坷与艰辛,成为了大船海工心中永远的痛,也时刻提醒着他们在未来的商业合作中要保持警惕。
违约原因深究
大船海工历经磨难,终于迎来转机,可人们心中的疑问却并未消散:挪威公司为何要如此决绝的毁约呢?
首当其冲的便是当时的国际油价大幅下跌。
石油行业的兴衰直接关联着海上钻井平台的需求与收益,油价暴跌使得钻井平台的运营成本相对飙升,短期内回本的希望变得极为渺茫。
对于挪威公司而言,继续推进这八座钻井平台的建造,无疑是一笔高风险且回报率极低的投资。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他们选择了毁约,试图及时止损。
中美贸易战期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微妙变化。
挪威作为美国的盟友,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跟随美国制裁中国。
在这种大环境下,挪威公司的毁约行为或许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他们试图通过损害中国企业的利益,来迎合美国的战略布局,稳固自身在西方阵营中的地位。
其实,早在多年前,他们就曾联合美国,设下圈套欺骗乌克兰拆解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
这艘本可让乌克兰海军实力大增的航母,就这样在挪威公司和美国的算计下化为废铁,乌克兰也因此遭受了巨大损失。
2013年,他们故技重施,欺骗韩国大宇公司,导致大宇公司陷入困境最终破产。
由此可见,挪威公司在商业合作中毫无诚信可言,利用合同漏洞欺诈早已成为他们惯用的手段。
总结
大船海工的遭遇,是一场商业利益、国际政治与企业诚信缺失交织的悲剧。
但这场磨难也让大船海工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未来的发展中,他们将更加谨慎地选择合作伙伴,用更严谨的合同条款保障自身权益。
同时,也为中国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参与国际合作时,一定要擦亮双眼,全面考量国际形势与合作方的信誉,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