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最新的SWIFT数据公布,美元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占比攀升至47.68%,同时欧元则如同失落的贵族,占比下滑至22.29%。
而人民币则以3.89%的占比反超日元,稳居第四,在动荡的货币市场中展现出强劲的韧性。
于是人们纷纷议论,难道美元的霸权真的牢不可破?欧元的衰落将走向何方?人民币的崛起能否挑战既有秩序?
信源:人民币重回全球第四大活跃支付货币 2024-12-20 环球网
霸权的根基
事实上,美元霸权并非一蹴而就,二战后,百废待兴的世界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让美元与黄金挂钩,从而奠定其在全球货币体系的核心地位。
从此,美元摇身一变成为国际贸易与金融交易的通用货币,各国相继将其列为储备货币,构建起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金融秩序。
如今,美元占比不断攀升,这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美元地位稳固”的言论形成微妙反差,然而此言论并非单纯自夸,更似在人民币崛起之际所显露的焦虑与不安。
他们深知美元霸权是其全球影响力的基石,任何对其地位的挑战都将被视为对其核心利益的威胁。
然而,美元霸权亦非毫无代价,长久以来,他们尽享美元红利,却也饱受其副作用——去工业化的困扰。
过度依赖金融服务业,导致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实体经济逐渐衰弱,如今美国试图重振制造业,实现再工业化,却发现这与维持美元霸权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削弱美元霸权,将动摇美国的全球地位,而维持美元霸权,则将继续阻碍其再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在未来美国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全球战略。
同时,“去美元化”的呼声愈发高涨,许多国家开始觉察到,过度依赖美元会让自身经济易受美国政策左右,乃至沦为其政治工具的牺牲品。
于是,挣脱美元霸权的束缚,构建更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然成为众多国家的共识。
然而,去美元化并非易事,美元的根基深厚,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盘根错节,任何试图挑战其地位的行动都将面临巨大的阻力。
衰落的困境
曾经欧元如同冉冉升起的新星,然而俄乌冲突的爆发,却将欧元的荣光冻结。
这场冲突,不仅仅是地区性的军事对抗,更是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美国在其中不断拱火,加剧冲突。
欧洲许多追随美国制裁俄罗斯,但没想到自身却深陷能源危机,经济遭受重创,而美国却趁此良机巩固美元地位,进一步侵吞欧元的市场份额。
然而,欧元的困境并非完全来自外部压力,他们自身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也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
部分欧洲国家对服务业过度倚仗,致使制造业逐步萎缩,在全球经济竞争之中缺失核心竞争力。
同时,欧元区各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的协调也存在诸多难题,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些内部问题,逐渐侵蚀着欧元的根基。
更值得关注的是,欧元份额的下降与欧洲工业化能力的减弱密切相关,工业实力的衰退,导致欧洲经济活力下降,进而影响了欧元的国际地位。
因此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货币的背后是实体经济的支撑,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货币的繁荣终究是空中楼阁。
崛起的机遇
毫无疑问,人民币的崛起堪称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中最为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其反超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这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然而,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都对人民币的崛起构成了挑战。
为打破美元的垄断地位,中国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与本币支付,在中俄贸易里,本币结算比例超90%,堪称去美元化的典范。
同时中国与沙特、伊朗等能源出口国的合作,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也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应用创造了更多机会。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是人民币国际化前景依旧光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为人民币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给人民币国际化开拓了更为广袤的舞台,同时,数字人民币的迅猛发展,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崭新活力。
当前的全球货币体系并非铁板一块,多种货币结算体系并存,为国际贸易和金融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国CIPS系统等其他结算体系的兴起,正在逐步改变全球货币格局。
在新的形势下,主要货币之间的关系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美元、欧元和人民币都在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但同时也需要在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方面进行合作。
“去美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但这一进程并非没有挑战,美元的地位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被完全替代。
因此各国在推进去美元化的过程中,需要谨慎权衡利弊,避免引发金融风险。
笔者认为
欧元和日元的份额下跌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货币的繁荣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未来全球货币竞争之格局下,中国应该以工业化发展为根基,持续提升综合国力,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