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世界级湾区的科技与产业发展有哪些先进的经验?12月7日至8日,由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主办的广州论坛2024年年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迈向世界最好湾区”为主题,与会的全球政商学及社会各界的思想者和管理者聚焦我国及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高水平开放及国际合作等重要议题,展开对话交流和思想碰撞。

深圳市原副市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提出,加快发展广东城市群,增强穗深中心城市功能。推动广东城市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珠江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一方面,构建分工竞争和谐的城市群,形成比翼齐飞、串联成链的新沿海开放带;另一方面,强化穗深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表示,要走出“内卷”,就要增加新的经济活动,向外寻求增量,尤其是要将科创技术作为新的增量和突破口。当传统“三驾马车”不灵了,科创技术就是新的增量和突破口,国内企业需要加快提升自身的科技和产业竞争力。通过适当放松监管释放发展空间,用技术科研、基础科研、金融服务新“三驾马车”来驱动新经济的发展。

立命馆大学政策科学部教授、日本工程院院士周玮生提出,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要从医疗、教育、法制、交通等诸多领域入手。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可借鉴东京湾区的建设经验——“政府+企业+市民协动型”发展模式。发挥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重大政策推动作用。企业在社会经济和创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企业的创新和投资推动城市的繁荣。市民社会和国际化因素在城市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全球人才和资本的流动。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建议,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超大规模性优势,推动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和各产业具有非常弹性的生产方式,不同企业、产业之间的贸易交往非常频繁,这为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各企业、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比较优势,寻找成本最小的生产路线,形成产业协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作林、侯翔宇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彭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