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区孵化载体“年度大考”——“天河优创”科技创新载体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日前正式启动。今年的“天河优创”评价将延续“先评后赛 以赛促评”机制,通过绩效测评与路演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对区内创新载体进行考察。
日前,路演培训会在天河举办,草根天使会会长、中国天使投资人联盟副理事长陈维伟分享孵化投资心得以及汇报答辩技巧。培训会由广州市天河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广州天河区众创孵化促进会、南方都市报社承办,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支持。

“天河优创”科技创新载体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路演培训会日前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举办。
先评后赛
筛选一定比例创新载体晋级路演环节
自2018年以来,天河区深入实施“天河优创”计划,构建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突出单位面积产出为特色”的孵化育成载体绩效评价体系,每年一评,对区内创新载体进行考察。2021年,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天河优创”评价工作创新采取“先评后赛,以赛促评”的方式开展。
受天河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委托,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天河优创”课题组为其量身定制评价指标并组织开展2023年度评价工作。本年度“天河优创”评价设置主榜(孵化器、众创空间)和特色榜单(品牌示范孵化器、品牌示范众创空间)两大榜单。评价采取“先评后赛 以赛促评”的方式开展,创新载体自主申报相关数据后,课题组将进行绩效测评,筛选出一定比例的创新载体入围下一阶段的路演。
路演答辩总分为100分,其中70分是基本情况综述、运营机制和服务体系介绍、特色亮点等。孵化个案陈述占20分,包括孵化成效总体情况以及为某个企业或团队提供服务情况、解决问题的具体成效。下一步发展计划占10分。路演答辩分数将按照30%的权重计算到总分。
自10月7日启动申报以来,已有多家创新载体积极参与“天河优创”评价工作。2023年度“天河优创”评价申报工作将持续到11月1日。参与申报的孵化载体将先进行绩效测评,将有一定比例的孵化载体晋级到路演答辩环节。按照计划,入围的孵化载体将在11月进行路演,决出最后胜负。成功上榜的创新载体最高可以获得30万的绩效奖励。
选好种子
“孵化载体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
陈维伟是一名连续创业者,也是接地气的天使投资人,有着20多年丰富的创业投资经验。2012年,他发起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天使投资公益社群组织“草根天使会”,成为草根创业与早期投资领域的拓展者。
在陈维伟看来,“天河优创”的路演答辩考察的是创新载体孵化服务能力和成效,孵化载体应按照评分标准好好梳理,讲好自身“选好创业种子,深度伴随孵化”的故事。

陈维伟。
“一棵参天大树,源于一颗独特的种子。不是什么种子都可以孵化,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创业。”陈维伟认为,服务能力和投资能力是孵化载体的两大核心能力。孵化行业从业者应该像天使投资人一样,播下创业种子,孵化美好未来。根据多年的投资创业经验,陈维伟总结出优秀创业者的特质:激情乐观、真诚谦卑、执行力强、懂得分享、善于学习、信念坚定、有人格魅力、身体健康。“人选对了,自然而然有机会,即便项目变得面目全非都有可能。”陈维伟说,项目是人做出来的,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人,发掘人的价值大于独角兽企业的价值。
具体的项目该如何判断?陈维伟也给出了判断项目的三大维度:创造性、持续性和成长性。他表示,创新性表现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品牌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等多个方面。以往,投资人比较看重项目的技术创新。陈维伟认为,在新业态、新模式、新营销方式涌现的当下,服务创新、品牌创新、营销创新的项目也可以多加关注。
在过去一段时间,随着创新创业的热潮升温,各地创业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支持创新创业、培育新型产业的重要平台。在陈维伟看来,不少孵化载体对孵化的理解不够深入,也耐不住寂寞,孵化行业发展如今已经进入到“后混沌期”。对于孵化载体而言,这个时期选好种子,做好创业服务、企业服务、链接服务、投融资服务显得更为重要。
“做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十年磨一剑,去发现这些种子、发现这些苗子。”陈维伟认为,如今孵化行业发展环境面临各种挑战,但这对于创业者和孵化载体运营者而言是挑战也是机会。“做孵化器一定不要把自己做成保姆,每天喂奶,什么都干,不是这样的,我们最好是干锦上添花的事情。前提是要把项目和人选对了。”
深度孵化
孵化需要生态,服务需要集群
“以前我们做孵化器,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项目都来。对不起,现在这样的孵化器是很难生存了。”陈维伟指出,如今孵化行业发展趋势越来越趋向于细分、专业、特色的方向,这就考验着孵化载体运营者的专业度和细分度。“看得懂才能帮得上忙。”陈维伟说,这对孵化载体来说是双向作用的。当孵化载体在细分行业中的研究能力足够强,服务足够专业,人、资源自然而然会找上门来。

参会孵化载体代表互动提问。
孵化载体如何做好深度孵化?“有资源、有能力,很跨界、能链接”非常重要。陈维伟指出,孵化器光靠三五个人是不够的,孵化需要生态,服务需要集群。孵化载体需要把生态资源进行盘整,找到合适的资源、团队、服务帮助创业者成长。他提醒,孵化载体要规划好自己的孵化集群,这样服务起来才能积极性更高、成本更低。
“做孵化器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陈维伟表示,作为孵化器从业者,要理解创业,喜欢创新,对新事物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要有开放的心态、敏锐的眼光,要用创业者的精神去投资孵化项目,通过对创业者的孵化达到“自我孵化”。
导师支招
学会为自家孵化载体“贴标签”
“我的载体在哪里,有多大面积,每年有多少项目孵化,每年做了多少服务、多少场活动。像这些按照管理办法的标准已经看不出差异化特色。”陈维伟指出,在路演过程中,孵化载体要学会为自己“贴标签”,标签明显的孵化器无论在舞台上下,都拥有明显优势。
他以自己创办的种子期孵化器为例。陈维伟介绍,依托草根天使会上千名天使投资人的资源优势,种子期孵化器形成了创投生态圈,每个月定期举办大量创业路演、对接会、户外活动等活动,用有温度的活动支撑着创投生态。“我有创投的资源,我的孵化器能给各种创业项目链接各种资源。这是我的特色、我的标签。”陈维伟表示。
而在展示服务能力方面,陈维伟建议紧扣细分和专业两个关键词,重点展示孵化团队的专业背景以及如何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服务。“比如孵化团队是如何理解这个行业的,专业团队搭了哪些平台,链接了哪些资源,让项目能否在这个行业崭露头角。这些都是可以体现的。”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实习生 胡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