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由人民网·人民数据主办的“数据要素发展座谈会暨数据要素公共服务平台上线”活动在人民日报社成功举办。
在以“推动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环节中,浙江大学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科技日报社原副社长房汉廷;北京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石志国;数字安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小勇;中国科协网络与数据法治决策咨询首席专家,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春晖;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韩国权;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栋参与对话交流,各自发表了精彩的观点,伏羲智库创始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原主任李晓东担任嘉宾主持。
图为浙江大学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科技日报社原副社长房汉廷
房汉廷从分析社会形态和时代特征入手,认为人类文明的经济形态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农业经济由工具驱动,在发明和使用工具上形成了巨大的突破,颠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工业革命将能源标准化、规模化,形成了工具和能源驱动;在如今的数字经济时代,把技术、知识驯化、标准化,形成了工具、能源和数据驱动。
房汉廷强调,数字经济中除了算法和算力之外,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数据。尽管已处于数字经济时代的洪流之中,但很多省市对数字的作用、数据的价值的认识亟待提高。
房汉廷表示,从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从物联网、5G、6G,特别是6G的天基系统,再加上现在以大模型为主体的数据处理实际上已经解决了几乎所有数字经济发展当中的主要障碍问题,可以认为以数据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时代进入了成本拐点。他还指出,我国目前存在四个层面数据开发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数据资讯,重点是形成数据矿山,挖掘数据潜在价值;第二个层面是数据资源,形成数据的共享、共用;第三个层面是数据资产,数据要可交易、可流通;第四个层面是数据资本,数据要素要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为持有者、使用者、交易者带来价值的流量。目前全国能达到数据资本层面的基本上是一线城市,形成“数据孤岛”;数据资产层面约有二三十个城市具备条件;数据资源层面的数据矿山建设过程主要由三四线城市进行。综合来看,中国在数字经济、数据要素的应用上需要进一步从法律、技术、政策方面形成加速度,推进中国进入数字经济时代。
来自29个中央部委相关部门负责人,湖北、河南、黑龙江、安徽、内蒙古等省区的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地大数据交易所、大数据企业的代表500多人出席会议。
来源:人民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