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是人类的义务和责任。从风水的角度出发,根据某种需要营造的森林称为风水林。风水林是风水意识的产物。古代人们深受风水思想的支配,认为风水林对平安、长寿、多子、人丁兴旺、升官发财具有吉凶影响。由于风水学提倡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所以这种风水林实际就是人类和大自然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建筑。
中国古代先民对居宅、村寨、城镇、葬地的选择,都强调地形地貌对藏风、得水的功用,注重选择风、水结合和富有生气之地,特别重视对挡风聚气、藏水聚水的环境选择。风水理论认为,好的风水不仅形局佳、气场好,而且山清水秀,环境宜人。
林木茂密就是好的风水环境的表现。帛书《周易》林卦就记述了周人的这种观念:知林,大君之宜,吉。禁止,贞,吉。甘林,无攸利,既忧之,无咎。可见古代先民们早就认识到林木植被对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小气候的功能,把禁止砍伐森林看作是吉的表现,把肆意破坏森林看作是凶的行为。
风水理论常把土高水深、郁草林茂的生态环境看成是理想的风水环境,并且把气好、林茂、大吉相联于一起。所以古代先民们一方面通过好气场的外部表现及林木茂盛来寻找理想的生存环境,一方面通过广植林木或保护林木来获得好的风水。
古代人在风水理论的实践中,常常通过保护龙脉来维持风水,并把它转化为有目的的保护山林的实际行动。所谓龙脉,即按照山脉的走向、延伸趋势而确定能给人们带来吉祥福祉的山脉和山岭。要求山势高大绵长,不能有断山、石山、过山,山上必须林草郁茂,能阻挡北来寒风寒气,否则就没有生气生机,气不和,山不直。所以龙脉就是藏风、得水、乘生气的山脉和山岭。
龙脉又被冠以风水山之名,山上的郁草茂林就是风水林。风水林是保护龙脉的龙之毛发,也是村落藏风得水的关键。传统风水观中对龙脉的培护实际上就是对风水山、风水林的培护。通过培护风水山上的林木来防止山上的水土流失,保持风水山的稳固和优美的自然环境。风水林就是基于培护龙脉的目的而进行人工栽植或保护天然生长的林木。
风水林培护体现的风水绿化思想,体现了古代人注重林木景观,推崇绿化环境的风水思想;体现了倡导植树的风水绿化思想,体现了禁止毁林的风水护林思想。风水林表明古代部分地区对林木培护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物。风水林同样具有旅游观光价值。
来源:纪录片《中国风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