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术、青囊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作堪舆。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它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兴起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为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玄学。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十分丰富的国度,中国的奇人异士遍布大江南北。以风水来说,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很多先贤发现了人的居住环境风水好坏会对人产生相应的吉凶影响,坟墓风水好坏,会对后代起到富贵贫贱的影响,于是风水学就被这些先贤们以理论的方式记载下来,并且一代又一代的不断流传至今。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有精英人士,都有状元之才。看风水这个行业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很多奇人异士,他们有的是高官,有的是才高八斗却两袖清风几十年如一日研究风水术并且利用风水术行善积德,造福后代。下面介绍中国看风水最厉害的几位风水宗师:
1、地理风水宗师郭璞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建平太守郭瑗之子。
西晋末年,郭璞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晋元帝时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大将军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劝阻王敦谋反而遇害。王敦之乱平定后,追赠弘农太守。宋徽宗时追封闻喜伯,元顺帝时加封灵应侯。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他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长于赋文,尤以“游仙诗”名重当世。郭璞是中国风水学鼻祖,其所著《葬经》,亦称《葬书》,对风水及其重要性作了论述,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
2、第二代风水祖师丘延翰
丘延翰,字翼之,曹魏毌丘俭之后裔。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代风水祖师,第二代易学、堪舆学的伟大传承者。
永徽(650~655)时有文名,范越风高弟,尝游泰山,于石室中遇神人,授玉经,即《海角经》也。洞晓阴阳,依法扦择,罔有不吉。开元(713~741)中为县人卜葬地理气,交见太史奏曰:‘河东闻喜有天子气’,朝廷忌之,断其所扦山,下诏捕之,大索弗获,诏原其罪,诣阙下陈阴阳之说,以《天机素书》等书进呈,秘以金函玉篆,号《八字天机》,赐之以爵,拜亚大夫之官。祀‘三仙洞’。撰有《拨砂经》一卷,《铜函记》一卷,《五家通天局》一卷,《金镜图》一卷,《海角经》一卷,《唐蒙求》三卷”。
丘延翰生前,因为裴氏之卜引来不快,便再度离乡背井,沿师郭璞南下路线来到江南,发现东南地域,尤其是以江苏、江西、福建、浙江为中心的地域,文化发达,神鬼信仰十分浓烈,风水因此而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风水埋论杂乱纷呈,堪舆名流辈出,尚祀、重浮屠之风盛况空前。丘延翰来到这里后很快加入其风水堪舆名流队伍中,出入于官邸民宅,与当地曾派不谋而合,颇受敬仰。到了僖宗李儇时代(874—879),曾任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的杨筠松,十分喜爱风水,并以地理术行于世,其著《疑龙经》、《撼龙经》、《黑龙经》、《36龙》等传于世。考其理论,皆不出乎丘延翰的八字天机之说,特别令人感慨的是其天门、地户、鬼门、人门的提法,竟可追溯到郭璞《山海经注》的传说里:“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西南为人门,东北为鬼门”,“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并以天门、地户说用来比喻水口,影响了一带城市布局和民宅建筑。我们寻根问其杨先生的相宅术来自何方?东南各地流传着一个无史可查的传说,人们说杨筠松乘黄巢起义破京之时,乘机窃走皇宫藏书丘延翰的玉匣金经,而后结友入昆仑山苦读体验,后返回故居虔(今江西赣州市)行风水地理术为民相宅、相墓、除灾攘福,深受当地民间敬慕,人称救贫先生。
根据风水宗师的传承脉络,可以如此推断,丘延翰才是东南地区风水之祖师,而名盛一时的杨筠松实为其徒,而丘延翰之师乃同乡晋代郭璞,鉴于此,可以说丘延翰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代风水祖师,第二代易学、堪舆学的伟大传承者。
3、地理风水宗师杨筠松
杨筠松(834年4月20日-900年3月12日),俗名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唐代窦州(今高州市马贵镇)人,著名风水宗师。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名益,别号玄赤,世称‘救贫先生’。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使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4、风水大宗师李淳风
李淳风(602年-670年),道士,道号黄冠子,岐州雍县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昭”,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
5、地僊风水宗师司马头陀
司马头陀生于唐末,活动于宋初。曾学习堪舆之术,历览洪都(南昌)诸山,钦定佳穴170余处,多有所验。一日在拜见奉某百丈(即禅宗高僧)时说:“我在湖南觅得一山,可住一千五百善知识者。”百丈问:“老僧可否住得?”答曰:“不可。”然后指着旁边在座的华林觉说:“此为主人也。”后来李景让率众人建庙于此,请朝廷赐号“同庆寺”,此地遂成禅学中心。结果与其预言一样。其著作有《水法》、《司马头陀地记》传世。
6、地理风水大宗师赖布衣
赖布衣,原名赖风冈,字文俊,道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生于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1126年间)。曾任国师,后受奸臣秦桧陷害,流落民间,足迹踏及全国,以风水术扶危济困,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
7、国师廖均卿
国师廖均卿宁都人,明十三陵首席选择家,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皇后徐氏崩,上命礼部尚书赵羽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择地,得吉于昌平县黄土山,及车驾临视,封其山为天寿山,以七年(1409年)五月己卯作长陵,……自是列圣因之,皆葬于长陵左右而同为一域焉。
8、风水大师徐善继、徐善述两兄弟
徐善继、徐善述,德兴人,初补本邑痒生,因亲丧未葬,故与弟善述究心堪舆之学。因得吴景鸾遗书于天门白云洞遂深明其奥,指示阴阳休囚每每灵验。驰名于闽南各县。其易学知识之渊博,也深得当时士大夫钦佩。所著有《地理人子须知》等。
《地理人子须知》全面详尽的将龙砂穴水悉数论述;不只是摘抄前人成粜,更将自己的思考、心得、经验和盘托出,坦诚不藏私。另外考证风水名家的历代案例很多,是古代记载最多的,极利于学习者参考摸索,是众多堪舆风水著作中的名著,集地理风水之大成。
9、地理风水宗师地僊虱母仙何野云
中国风水文化史有一个特别的风水先生,他原为元末明初陈友谅军师,友谅兵败后,流落潮汕为人营造阴阳两宅无数。化名何野云,取其不知何方而来,闲云野鹤之意。后以何野云闻名!
何野云者,世称“跳蚤仙”(潮汕话叫“虱母仙”)、邋遢道士,羽化成仙后尊称:何野云仙师、龙尾圣王、龙尾爷、龙爷。其人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风水五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虱母仙何野云对潮汕地区民间的民俗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虱母仙何野云因为功德卓著,深得潮汕百姓人心,升仙后潮汕各地都有庙以纪念仙师,四时香火旺盛。如今在潮汕的各乡各里虱母仙何野云是家喻户晓。
古往今来,除了少数极忠臣良将和有功德之人死后能够庙食之外。此外尚有各行各业的祖师爷,像建筑的祖师爷鲁班、教育祖师爷孔子、法官祖师爷包拯、小偷祖师爷时迁……在过去传统的中国,他们受各行各业徒子徒孙的祭拜。而风水业的祖师爷除了郭璞、杨公和祖师级赖布衣能够庙食之外,就只有何野云了!
而郭璞之所以庙食,在于皇帝立庙,杨公祠则为三僚后世风水师尊崇,赖布衣则于江西、福建、广东各有一庙,乃百姓所立。
而赖又与何野云相类,何祠宇为民众感其恩德而建,以托何之庇佑!但何与上述其他几位祖师则又不同,其他几位祖师于行业内无人不知,民间知之者少数,且均留下传世之著作。
不同者,虱母仙何野云知名在于潮汕,影响范围不及其他几位祖师!但其在潮汕则留下供后人凭吊的阴阳宅名作及动人传说。对一方百姓影响力之深度,则前述几位祖师不足比,虱母仙何野云在世之时被奉为虱母仙(因放浪形骸、外表邋遢、虱子满身),逝后则被奉为韩江、榕江、练江三江水神。潮汕地区为其立庙大大小小多达二百多座。甚至远在重洋之外的泰国也有仙师庙。以一介风水师而能受一方庙食,万千民众香火,由古及今,所见乃此一例,则非其他祖师所能比!虱母仙何野云留下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无数风水作品。单此一点,虱母仙何野云可为后世风水师和一方百姓景仰。
虱母仙何野云介绍
何野云(1325~1393),原是生于元末、活动于明初的一名道人。元末时下山作为军师,辅助陈友谅的红巾军,和朱元璋率领的、刘伯温当军师的起义军,逐鹿天下。后来,陈友谅败亡,何野云浪迹天涯。因浑身虱子,蓬头垢面,行为怪异,故民间称其号为“虱母仙”。在潮汕一带云游,寄情于山水。明洪武年间,何野云流落到了潮州府地界——主要是潮阳,揭阳以及海阳,为人营造阴宅,指导建筑风水,成为名噪一时的地师。何野云技术高超,据说他有时候哼着“人生在世不得意、牵动长江万里愁……国山河在……”等词句。
供奉虱母仙的庙宇
一代枭雄陈友谅军师,易名何野云,民间称虱母仙,成为潮汕地区一方保护神,乃是潮汕一大独特的民俗。虱母仙何野云因为功德卓著,深得潮汕百姓人心,升仙后潮汕各地都有庙以纪念仙师,四时香火旺盛。潮汕人为纪念何野云,建庙供奉。主要有:潮阳贵屿何僊陵、仙湖福天宫、仙城安乐三仙宫、揭东风门古径三仙庙、博罗普济寺、普宁树脚村云昌殿、潮南峡山龙尾庙、揭西黄山王公庙、潮州鳌头龙尾庙、汕头岐山古庙、金港龙尾庙、南畔寮龙尾庙、高埕古庙、佳和善社、东墩龙尾庙、径脚三仙庙、两英鹤丰紫云观三仙庙、揭西仙坡乡三山永峙庙、洪阳虱母仙庙以及澄海港口龙爷庙等。现潮汕祭何野云(龙尾圣王)的庙宇达60余座,义社(父母会)龙尾圣王神坛更是无法统计,仅汕头龙湖区下蓬镇各义社(父母会)会所供奉龙尾圣王就多达近百座。
虱母仙曾经是陈友谅的军师
根据各种史料及民间传说均明确地记载 “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得到潮阳县志的记载,为唯一的官方文件,这点毋容置疑。虱母仙“何野云”确有其人,但并非真实姓名。另外从生活常识来说,我们会把自己的情况告知身边比较亲近熟知且信任的人。虱母仙为仙城赵氏建了城寨、建了赵氏宗祠、一世祖五千公墓米缸地(传为迁骸骨)、二世平田公祖墓双凤朝案、三世碧川公祖墓虎地,做这么多工程,其跟赵碧川必然非常熟悉,且交情深厚。所以赵家应该是知道虱母仙的身世的,从仙城流传下来的说法,虱母仙曾经是陈友谅的军师。虱母仙何凤港卢氏,虱母仙为凤港卢氏建了欹寨门、四世祖公墓飞凤地,四世祖母墓石壁岭鸡母石,他们交情亦绝非泛泛,虱母仙在凤港还有一养女。按照常理,在长期相处的情形下,虱母仙必会跟他们透漏他自己的身世:陈友谅军师的身份。现在仙城和凤港流传下来的说法,就是虱母仙曾经是陈友谅军师。这与广泛流传在潮汕民间的说法是一致的。潮阳县志亦印证了这个说法。
据记载,何僊者,俗称虱母仙,化名何野云。即公元1362年,何野云事助陈友谅,与朱元璋争雄天下,后来战败。至正二十八年,即公元1368年,朱元璋统一天下,改号明洪武元年。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何野云,来到了潮汕,便开始隐逸于荔枝岩,风门古径野云岩,径脚仙寮,桑浦山金鸡把后门,凤港,山门城等地。何仙行踪飘忽莫测。到了后来,便经常居住在凤港卢氏四世祖卢宽家中。并以擅长造祠堂庙宇、名胜亭阁、围筑乡里、造桥通津、掘井泉、修筑渠道以利航运著称乡里。何仙还以善占卦、择风水称誉乡众。何仙又被称为地僊,其足迹广布潮汕各地。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何仙逝世,享年68岁。卢氏主人,遵其嘱咐,在凤港乡外凤颈处,为他修筑了一处墓穴,并镌其铭曰:何僊陵。
虱母仙何野云其遗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钳记序》结尾处有诗曰:
何人晓得是神仙
野鹤孤飞年又年
云开露出牛眠地
留与人间种福缘
此诗是一首藏头诗,每一行第一个字连起来,即“何野云留”,表明是何野云留的诗句,亦表明仙师在潮汕地区的作品,是留给潮汕地区的一笔文化遗产财富。第二句“野鹤孤飞年又年”,表明何野云自从陈友谅兵败后,多年孤身一人的落寞心情。第三句的“牛眠地”,比喻风水宝地,何僊帮潮汕各村各寨做的各项工程建筑,都是其高超技艺的结晶。最后一句,表明何僊与潮汕人民的缘分,暗含劝世人为善结善缘。
据光绪十三年(1884)《潮阳县志》卷十三杂录篇中的原文记载:“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至潮阳为人择地,而多不扦穴,听人自得之,矢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累然,传为所葬处。”
清潮阳县志关于虱母仙何野云的记载
何野云墓位于潮阳区贵屿镇凤港乡凤颈下手砂,碑文为“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凤港主人卢立,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据重修仙陵碑记所载:何仙师享年六十八岁,逝于1393年,此穴位乃仙师生前已相中。光绪十三年重修其墓,至1996年又重修。墓旁有何僊纪念祠。(照常理,墓碑应该写的是姓名,仙师墓碑没有写姓名何野云,而是写虱母山先生,估计是因为“何野云”是化名、易名之故,不是虱母仙的真正姓名)
潮阳凤港何僊陵虱母仙墓 中间发黄的碑为光绪重立
汕头电视台报导 潮阳县志记载 虱母仙年轻时是陈友谅的军师
汕头电视台报导 潮阳县志记载 虱母仙年轻时是陈友谅的军师
汕头电视台报导 潮阳县志记载 虱母仙年轻时是陈友谅的军师
汕头电视台报导 潮阳县志记载 虱母仙年轻时是陈友谅的军师
虱母仙在世时是一位道人
从一些传说,比如“凿仙泉救难”、“坑水变酒嫌无糟”等,可知虱母仙何野云当时是以道人的形象行走在潮汕大地的。
虱母仙何野云其遗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钳记序》中言道:“谁识仙风道骨”,进一步证明虱母仙何野云是一位道人,这个事实也有上面多方文献证明。邹普胜是白莲教徒,也是一位道人,所以虱母仙何野云有可能就是邹普胜,这个结果只是可能而已。
虱母仙何野云其遗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钳记序》中更有言道:“国不介虑,家无牵怀,脱志在尘埃之外”,说明自从陈友谅兵败后,心中无国无家,虱母仙寄情山水,闲云野鹤的心境。
“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化名是符合逻辑的。先简单从这两个名字的字面意思理解,“何”即暗含有“自己不知自己从何而来”,或者说“不愿告诉世人自己是从何而来”的意思;似在暗示自己“改名换姓后隐居山林”之意;“野云”就更好理解,意思是“从此不问政治,不卷入俗世纷争,不贪俗世凡尘的荣华富贵,甘心寄情山水,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乐得安逸超脱。”这样理解则完全与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相吻合。
据知情的凤港乡里人介绍,在1970年破四旧,立四新时虱母仙墓被开掉,里面存一副道袍和一支尘拂,据此可知,虱母仙在世时是一位道人,这是确凿的。但并不能证明这只是一座衣冠墓,为什么呢?据迁坟有经验的人介绍,在潮汕比较潮湿的环境中,骸骨埋到地下,如果在山地干燥的地方骨头可以存在三百年左右。当然我们这里讲的是潮汕民间的安葬方法,而不是像埃及木乃伊那种经过特殊加工且极度干燥的地方,骸骨可以存在千年以上。而在潮湿的地方,几十年就化没了,成为泥土。这个经验是得到多方证明的,而且他曾经迁过一座30年左右的坟,里面的骸骨就已经化没了。所以照这样分析,虱母仙的墓是座落在潮湿的练江边上,甚至有时候发洪水时水会漫过坟埕,因此虱母仙的骸骨不能保存太久。虱母仙逝于1393年,距1970已经577年了,近600年历史其骸骨极大概率已经化为泥土。综合上述,可以得出结论,虱母仙在世时必是一位道士。这与流传于民间的很多传说的形象相符。
思考1:朱元璋为什么没彻底追杀陈友谅军师?
从另外一个史实来推测,为什么朱元璋不会追杀失踪了的陈友谅军师。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死后,陈理率众退入武昌据守,众将拥友谅儿子陈理为帝,不久,明兵破武昌,陈理降,元末第一猛将张定边遁入佛门(在福建泉州晋江灵源山上隐居,采药救人,当地有很多他的传说。后来活到99岁,明朝已经换了三个皇帝。作为曾经跟张定边共事过的陈友谅军师,到潮汕而为地僊,他们两人算是各有所归了),后朱元璋封陈理为归德侯,礼送陈理出境入朝鲜,后终老于朝鲜。朱元璋对陈友谅的老父老母也予以善待,陈友谅的哥哥陈友才得到父母侄儿安全的消息后,也率部投降。
思考2:手上沾过血的陈友谅军师有可能是仙吗?
《楞严经》中有言:“无一众生而不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两句经文的方便说法。在佛家看来,众生皆有佛性,即便是过去作恶多端的“坏人”,若能改换心性,弃恶从善,也可成就菩提佛果。譬如《法华经》当中,佛陀就为“出佛身血”的提婆达多授记,未来当得做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这样成了劝导恶人停止作恶,一心向善的经典之语。
《左传·宣公二年》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思考3:"傍名人"现象
近年来各种“傍名人”现象见诸于报道,网络搜索很多这方面的信息。名人故里争夺之风愈演愈烈,从神话传说、三皇五帝,到先秦诸子、三国群英,甚至佳丽、反派。风起云涌的“故里争夺战”,女娲、炎帝、牛郎织女等传说人物,老子、西施、曹操等众多历史名人都未能幸免。因为虱母仙何野云在潮汕家喻户晓,但是其真实身世又没有官方说明。利益驱使,虱母仙无可幸免地,被"傍名人"了。有的人牵强附会,说虱母仙故里是他们某某地方的,他们会杜撰一些理由及文献佐证他们的观点(真实性存疑),但其实是破绽百出,经不起推敲;有的人把虱母仙在潮汕为民谋福的故事,杜撰安插到他们的祖先身上;有的人否认虱母仙何野云曾为陈友谅军师,理由是他们的祖先何野云其实是个大官(这样只能说明他们的祖先何野云,跟潮汕虱母仙何野云是不同的两个人,同名同姓古来有之);有的人说他们的祖先寿命跟潮阳凤港何僊陵记载的寿命不同(同样只能说明潮汕虱母仙何野云跟他们的祖先是不同的两个人);有的人把“何野云”这个名字,安插到他们祖先(原名非此名)的身上,杜撰出一些文献证明“何野云”是他们祖先(其实他们祖先原名并不是“何野云”);甚至还有人声明虱母仙的墓在他们的家乡(但实际上他们所谓的家乡没有像潮阳何僊陵一样的古代墓碑和碑记为证),如此种种,实在可笑,是希望通过“傍名人”吸引人去投资发展旅游业?他们的"傍名人"并不会被潮汕人民所认同。所谓谣言止于智者。
“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得到潮阳县志的记载,为唯一的官方文件,这点毋容置疑。并且何僊陵重修碑记也是如此记载。虱母仙“何野云”确有其人,但并非真实姓名,只是化名。古往今来,有无数高人奇人没被历史文献所记载,所以曾经的陈友谅军师“何野云”的真实姓名,根本就没必要再去考证,现在根本不可能去考证距今600多年前的具体史实(一些文献只能参考),肯定没有确定的答案,就让其作为一个美丽的谜,一个神奇的传说在人们心中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