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的人类对种种自然规律没有理性上的认识,但是为了生存,他们必须生活在气候及水土比较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方,这是一种适应性选择。到了殷周时期,已经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相地活动,有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的关于建筑的卜辞,如作邑、作案、作宗庙、作宫室、作塘等等。
先民对居所的要求是地势,要取一定坡度台阶地,地形要选在河床边,土质要干燥,地基要坚实,水源要充足,水质要纯净,交通要方便,四周要有林木,环境要优雅。这些条件都要通过相地才能达到,后世风水师很推崇这一套。
《墨子·辞过》中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所谓陵阜,就是河流的台阶地带。许多考古遗址都是在靠近水边的土坡上发现的,先民生活在这样的地带,容易取水和捕鱼,也不会受到洪水的淹没。这正是后世风水师提倡的近水而居原则。
先秦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书·召诏序》说: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孝经·丧亲》记载:卜其宅兆而安厝也。这是相阴宅。这里都是用占卜的方式择定地点。
先秦的贤君盘庚、公刘、周公等人在相地实践中都做过贡献。周朝时期周武王营建洛邑时,就是请周公用一种占卜的形式来解释风水学上的许多问题。风水是很推崇秦惠王的异母兄弟愕里子,传说他曾经预测自己的墓地两侧将会有天王宫殿,并都应验了。
战国时期各类学术的兴起,加之《周易》与阴阳五行学术的发展,以仰观天文、普查地理为主导建立起来的学术思想,使人们常常把地理上的方位形状,同天上星辰相对应,并对地球磁场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研究。司南就是在这个时期发明的。
指南针的出现,对方位的认定有了准确的指示器。从甲骨卜辞和《诗经》看,商周时代已经对地形及水文有了明确的划分。陆地分成山、阜、丘、原、陵、冈,河床地带分为兆、厂、渚、浒、淡,水域类型有川、泉、河、涧、沼、泽、江、汜、沱等。
《尚书·禹贡》是中国第一部区域地理专著,它以天然的山川、河流、海岸为界,将疆域划分为九个大的自然区,称为九州,还按照中国地势西高东地的特点,记述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间的二十多座山岭,为后世风水师的龙脉说提供了依据。
《山海经》是中国第一部堪称上古地理百科全书的文献,它由《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组成。《山经》又称《五藏山经》,它以东南西北中方位记述了447座山,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专著。
在先秦的时候,还有很多书籍成为后世风水学说的根据。《管子》一书中的《地员》、《地度》、《地数》等篇目是杰出的地学论文。《地员篇》论述了地势、地形、土壤、水文,并以五土配五音,后来发展为五音五行的风水观念。《地数》记述了土地表层与里层的相应关系,指出: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黄;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土地的表里关系,正是后世风水师所想探讨的。
《周礼》一书记载了与风水密切相关的土宜法。《司徒》篇说,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这就是说,以各种土地适宜于各类人民。鸟兽、草木的法则,辨别12土地区域中各物名号,以便选择人们的居处。知道趋利避害是人民旺盛,使鸟兽繁殖,使草木生长。
土宜在先秦是通行的术语和方法,后世的风水先生很推崇土宜法,宣扬天地对应观念,将天空与地面区域附会,划分12区域作为判别吉凶的依据。由此可见,先秦的相地知识为风水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来源:纪录片《中国风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