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奥作为首席助理站在设计师罗伯特·皮奎特身后
服装设计专业涵盖了庞杂的学科基础知识,从平面打版到立裁制版,再从面料改造到人体空间结构。这些都是大家必须要学习的,然而除了这些之外,服装设计专业还有一些容易被大家忽视的知识。
一、服装史
很多同学认为学习服装史是一件枯燥而且单调的事情。毕竟Dior的New Look再惊艳,也只是时代下的产物。
有些人认为:它打破了当时女性服装古板的线条,强调了女性的曲线美。这种跨越在当时可能是先锋的,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不管用了。但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
在服装设计的调研阶段,更多的是对于既有信息的分析以及选择重组的一个过程,设计这件事情从来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对于新鲜事物的发明创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完全创新,在现在这个时代其实是不存在。
而学习服装史,其实就是让学生们积累更丰富的设计资源,拥有了更多设计的丰富视野。时尚是一个轮回,而这种轮回,并不是一种偶然的兴起,而是一种必然的回归。下面就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比如百老汇服装设计师Cecil Beaton在1958年为音乐剧GIGI所作的戏剧舞台设计(左图)。在2013年被俄罗斯设计师Ulyana Sergeenko作为自己春夏系列(右图)的灵感。
Cristóbal Balenciaga于1967年设计的婚纱系列,修道院修女般的帽饰代替了传统的蕾丝婚纱(左图)。而在2008年,设计师Nicolas Ghesquière从之前的设计档案中汲取灵感,并为其设计的新系列引入了现代款的头饰(右图)。
约1870年织作而成的编织衬裙(左图),Alexander McQueen在2012年的春夏系列所展示的新款服装(右图)。
由此可见,服装设计的历史是服装设计师必备的资料库。用这些风靡一时的设计作为资料的积累进行二次设计或者解构设计,让这些设计更加贴合现今时代的审美,是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远眺。
二、面料基础知识
很多同学一直都有一个疑问,就是学习服装设计为什么要关注面料是针织还是梭织,纯棉还是化纤有些什么特殊属性?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不起眼的因素能够决定你服装是否挺阔,也能够决定你的设计图能否被完美的还原出来。
比如,棉的材质决定了在数码印花中,印出的图案暗淡无光,你的设计需要质朴自然的暗淡感还是细腻高级的身体曲线感?这和你选择的面料息息相关,而这些面料又和面料的基础知识息息相关。
三、跨界合作&技术结合
其实设计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人们也都说艺术是相通的。很多学习服装设计的同学会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只要了解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学服装的关注时装周,学珠宝的仅仅关注首饰展。
事实上,当代的设计不是一个断裂隔绝的状况,相反,是一个相辅相成,1+1>2的模式体系。如今,很多海外名校也都开设了跨学科合作的项目。
让设计师在了解自己专业体系下的设计知识之外,打破学科和学科的次元壁,用不同的角度进行设计。往往这样的设计会更加有趣味性,令人耳目一新。
其实在很早之前,服装设计师们就在做出跨学科的设计尝试。上个世纪最伟大的服装设计师之一Elsa Schiaparelli,结合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打破人们对于设计的认知,挑战传统的刻板印象,1937年受到好友Salvador Dali的影响,设计出设计作品“Lobster Dress”
法国时装大师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在1965年开创性的将绘画艺术引入时装,将冷抽象绘画艺术家蒙德里安的的名作《红黄蓝构图》转换设计成服装,简单但是极具设计冲击力,这件作品也变成这位名设计师的代表作之一。
近些年,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不再仅仅只是观赏性和艺术性,功能性和科技可穿戴类的服装也越来越流行。
荷兰设计师Daan Roosegaarde设计出的内衣产品Intimacy 2.0,内置检测芯片,可以监测穿戴者的体温和心跳变化,使得在一定情况下,服装的面料会从彩色渐变成透明的颜色。
Iris Van Herpen一直在服装界被人们称为3D打印女王,在2019年巴黎时装周中,她和美国动力学雕塑家Anthony Howe跨界合作。
设计并制作出的圆形动力装置Omniverse,让装置艺术和服装相结合。随着模特在T台上走动,无限旋转的装置给人以魔幻、催眠的感觉。
服装设计其实不是一个分散的、独立的学科,在当今设计跨界的大背景之下,需要设计师们主动增加知识储备量。在未来,也许你的衣服会唱歌、会活动、会交互、会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