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开挂”、“神奇”……这些词在中文互联网的世界里都被用来形容印度。当你了解到印度人对于珠宝的执着,就会对这个神奇的国家又多一份认知。
图片来源:baidu.com
印度人“再穷也要戴珠宝”,女人们要买就买一整套,从头到脚安排好。
图片来源:baidu.com
而男人们是“无珠宝,不男人”,不管是马路牙子边的突突车司机还是露天菜市场的卖菜大哥都能戴一手的大金戒指。
图片来源:baidu.com
这一刻,你会发现,珠宝在印度是多么有意义的一种存在,它跨越了印度严重的男女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不论男女,不分贵贱,珠宝面前人人平等。
印度人对珠宝的喜爱是祖传的,卧莫儿帝国时期,造泰姬陵的那位皇帝就对珠宝设计颇有研究,搜集各种宝石往泰姬陵的大理石墙壁里镶,自己的专座——孔雀王座也是用黄金镶满宝石。论壕气,这大概就是龙椅界的顶流了吧!
图片来源:baidu.com
作为世界上最早出产钻石的国家,1725年在巴西发现钻石以前,印度都是钻石的唯一产地。克拉这个词都是印度发明的。不光是钻石,喀什米尔的蓝宝、曼纳尔湾的珍珠……如此地大物博,难怪大航海时期的欧洲人都向往着去印度搞海外代购。
图片来源:baidu.com
这么一块宝石资源丰富的地方,在殖民时期就被称为 “帝国皇冠上的宝石”,被大英帝国白嫖了不少宝石。印度钻石矿的元祖——戈尔康达钻石矿在十七世纪钻石产量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顶级珠宝的代名词。很多欧洲皇室保留的钻石,都产自这里,包括英国女王皇冠上镶嵌的世界上最贵钻石——光之山钻石。到现在印度还想着怎么把光之山钻石要回来。
图片来源:baidu.com
不过上面那些都是往日的辉煌,长期无节制的开采让印度钻石矿几乎被掏空。如今靠其廉价的劳动力加工着世界半数以上的钻石。上半年忙于抗疫封城,近20万钻石加工工人歇业从印度城市苏拉特返乡,导致南非的开采业务缩减、比利时的矿商取消钻石拍卖、全球钻石零售店关闭。
文化差异下,人们刷存在感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皇帝选择在名书名画上狂盖印章,有的皇帝却选择在宝石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号或是诗文。
文化差异
图片来源:baidu.com
这种独特的印度风宝石雕纹方式,让殖民时期来印度薅羊毛的欧洲珠宝人找到了灵感。卡地亚经典独特的水果锦囊风格就来自印度装饰艺术与宝石雕刻工艺。
1936年卡地亚第一条Tutti Frutti(水果锦囊风格)项链
图片来源:baidu.com
卡地亚Tutti Frutti 夹针 约1925年
图片来源:baidu.com
卡地亚以印度为灵感来源的大君项链
(the Maharajah necklace)
图片来源:baidu.com
和印度联系紧密的欧洲珠宝品牌不光卡地亚一家。尚美、梵克雅宝等都曾转向过利润丰厚的印度市场,并在珠宝中融合了印度色彩、图案和形式。例如boteh等典型的印度图案、长流苏和珍珠串形式的珠宝、彩色雕刻宝石、动物头手镯等。欧洲珠宝界也曾掀起过印度异域风潮。
梵克雅宝Priya 长项链上的印度风雕纹红宝石主石
图片来源:baidu.com
曾经的卧莫儿王朝珠宝极致奢华,殖民时期的印度风融入了西方珠宝设计。如今的印度,不分男女、贫富,珠宝是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
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已标注来源)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
编辑:张佳琦 审核:蔡智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