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不是高材生,这样的选择都不会错
也不是所有的学院风都是常青藤 和特仑苏同理。
60 年代的日本仿佛时尚的荒漠,如果你穿了一身常春藤的美国校园风走在银座街头,很可能被警察逮捕,因为当年的日本官方害怕这样穿会吓到因奥运会而来的海外游客。
矛盾的是,
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代表队的红色西装外套,却又是常春藤风格的典型代表。
图为64年,日本警方在街头扫荡御幸族
可以看到 美式风格初入日本时 是矛盾的
上世纪50年代,石津谦介创建VAN公司并在普林斯顿找到了日本可以效仿的时尚灵感——常春藤联盟时尚。
当时,为每天穿着相同的学兰制服而感到乏味的黑须敏之与穗积和夫几个年轻人也被美国大学时尚风格深深吸引,与石津祥介(石津谦介之子)一起通过杂志以及自创品牌推广这种服饰风格,从零开始让大众接受。
《Men’s Club》
则是其开路先锋。
然而,日本对于西方服装的传统观念成为引进过程的一大阻碍,父母也将服装视为孩子叛逆的征兆。当时的日本成年人相信,流行服饰不仅预示孩子日后不孝,还表示潜藏犯罪念头。
这种在美国代表富有阶级的纽扣领衬衫,在日本却与犯罪行为产生联结。
为了改善常春藤时尚的形象,消弭大众的疑虑,作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代表队制服设计师的石津谦介设计出了鲜红色常春藤风格西装外套。
“在日本的时尚史中,常春藤标志了1960年代的关键时刻,男人从此开始打扮。不过更重要的是,这种造型为日本之后五十年输入、消费与改变美式时尚的方式立下了典范。”
常春藤风格男装
这种风格多以便于运动的单品为主,穿上便令人感到青春扑面
常春藤长出的美式时髦
在上世纪50年代,常春藤风格风行美国校园,这里的个个男生都宛如兄弟会一样拥有自己的会服。尽管同样都是衬衫、T恤、西装外套、夹克衫之类的款式,但在各种细节处却悄悄地暗示着它的不同。而常春藤风格,也成了他们追忆过去好时光的最佳方式。
在美式复古中经常使用的Ivy look,更多的其实是指preppy look,一个正装和运动装混搭的风格。preppy一词意思为预科生,Ivy或者preppy look在中文里统称“学院风”。
前者更为正式,后者更为运动。
这两风格看似穿着相似,但在细节上十分不同。
在当时的书籍中登出如何穿得像一名预科生的指南。
先从源头说起。
二战结束之后,欧洲和美洲的时尚融合,英国西装版型进入美国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游荡在大学校园中的男生们普遍都穿着简化版的英国西服,这种布袋西装(Sack)的领扣是3:2的样式——看似3个扣子,却只有两个是真正能用的。还有一个是废物;)
此外,他们还一丝不苟地将裤管翻折起来,只穿天然面料的衣服,以及标志型的鞋款——皮便鞋。尽管同样都是衬衫、T恤、西装外套、夹克衫之类的款式,但这些服装往往都出自Brooks Brothers和J.Press这两个品牌。
这成了他们彼此之间的接头暗号,只有穿得对的人才受欢迎,因此这样的服装也风靡了美国大学校园。也因这些大学生往往来自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等隶属于常春藤联盟的美国高等名校,因而他们独特的衣着风格又被称之为“常春藤风格”(Ivy Style)。
而在世界的另一头,海外文化的“重灾区”日本也即时地捕捉到了这些苗头。
一个名为健介石津的矮小东洋男人在日本撒下了“常春藤风格”的种子。在品牌中,他将常春藤风格的精髓保留,同时用日本人独有的细致,色彩变得更为柔和,面料变得更为舒适、环保,同时板型也更加适合东方人穿着。
这些纤细的东方美感让美国本土乃至欧洲世界都大为惊讶。
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等日本设计师也均得益于此。
时间证明,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当“常春藤风格”那批学生走出校园,成为美国的精英,将这优雅而严谨的穿衣风格扩散到社会精英阶层。校园内的流行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70年代一些家境不错的学生将自己的风格称为“预科生”,也就是俗称的“高帅富”。
相比起来“预科生”爱好运动,他们更钟情橄榄球、马球、游泳等运动,同时也热衷交际,因此服装也更运动、鲜艳,Ralph Lauren的Polo Shirt,带有字母缩写的运动夹克等都成为了当时大学生们的首选。现在如今依旧是百搭的款式
也许谁都不愿意忘记自己当年校园内的好时光,我想这才是常春藤风格得以不断延续的重要原因吧。
想要穿对 知道这些才算开门